人才共育,讓青春力量在智媒實踐中綻放異彩
“青春合伙人”20余家合作單位代表建言獻策
華聲在線記者 沙兆華 成俊鋒 周秋紅
讓青年報道青年,使青年影響青年。11月2日上午,“青春合伙人”研討會暨湖南省新聞傳播學會2025年學術年會在長沙舉行。在研討會的經驗交流環節,全省20余家合作單位參會代表們熱情洋溢,在一場關于教育和成長的深度對話中,共同交流新湖南“青春合伙人”項目的的合作經驗,攜手展望協同育人的嶄新愿景。湖南日報社黨組成員、社務委員、副總編輯夏似飛主持了經驗交流。
(夏似飛副總編與代表們交流。郭立亮 攝)
智媒技術的迅猛發展,正深刻重塑新聞傳播的業態格局,也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全新要求,2023年,在湖南日報社主導下,新湖南客戶端“青春合伙人”項目應運而生,以黨媒聯動高校與企事業單位,共同打造青年傳媒人才全年實訓與內容創新平臺。項目運行兩年多來,已聚合全省28家合作單位,通過“全年實訓”“校媒雙導師制”等創新模式,構建出匯聚數十萬青年人才的產學研協同平臺。項目成功運作了“新青年打卡新地標”、“青春三下鄉”、“學長創客廳”等多個系列的爆款活動。截至目前,已累計接收作品1.2萬篇次,發布5400多篇,總瀏覽量超2億,互動量7.42萬次。
“黨媒+高校”攜手 青年力量在智媒浪潮中更加生動鮮活
作為我省新聞傳播教學育人的主陣地,近年來,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不斷發展充實著學科教育。在該院副院長李琦眼中,鼓勵青年群體積極參與融媒體產品創作,構建起黨媒平臺與高校資源的雙向賦能機制,“青春合伙人”項目猶如“臨床實驗室”,成為一塊育人的沃土。
“2023年3月28日,我們的首個作品《用諧音梗打開博物館》在‘青春合伙人’欄目發布,就迅速‘出圈’,之后我們輸送了許多優質的學生新聞產品,在去年‘新青年打卡新地標’主題活動中,在我們報送的10余件作品中就有6件獲獎。”
(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李琦發言。郭立亮 攝)
聚校媒以協同賦能,激青春而創新致遠。李琦表示,依托“青春合伙人”項目平臺,將持續孵化有思想、有深度、有傳播力、有影響力的新聞作品,讓青年的聲音在時代的浪潮中更加響亮、更加激昂,讓青年力量在智媒浪潮中更加生動、更加鮮活。
衡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盛芳也分享了校媒協同育人實踐成果,她表示,通過積極對接“青春合伙人”項目,產出了《煙火人間,詩意瀏陽》、《樹說衡州》等優質作品,也依托“學長創客廳”欄目展示了創新創業案例。
打破了課堂與職場的壁壘,讓學生們在真實的新聞實踐中快速成長。湘潭大學教師梁明光瞄向了學子的未來,他認為,“青春合伙人”項目是實習基地、職業夢想的起點,學校激勵學生們積極參與新聞實踐,為此還制定綜測加分,鼓勵學子在“學”與“用”中,錘煉“真功夫”,學到“真本領”。
推動產教深度融合、校媒協同發力,大家紛紛表示,“青春合伙人”項目平臺攜手培育新聞新力量,在智媒浪潮中趟出了一條育人新路。
“沒有圍墻的新聞學院”正培養未來的傳媒先鋒
擁抱青年就是擁抱未來。與會各院校學生代表以新聞主創者的身份,踴躍分享著他們渴望觸摸時代脈搏,立志成為新時代新聞人才,積極擁抱智媒浪潮的所行所思所感。
在經驗交流的間隙,來自湖南大學大二的學生李鶯歌忙著采訪、出鏡,儼然是一位年輕記者。去年剛入學時,她作為首批成員參與“青春合伙人”項目,負責《青聲說節氣》系列的創作。從最初的參與者到現在的項目負責人,她通過展現不同地區的節氣習俗,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這一內容品牌持續發展,她也不斷成長。
(湖南大學學生代表李鶯歌發言。郭立亮 攝)
“青春合伙人”就像一所“沒有圍墻的新聞學院”,把學生帶出熟悉的課堂,引向鮮活的社會現場。湘南學院學生代表傅心怡如此形象道出了自己眼中的“新聞學院”。 她表達了自己對項目拓展的三點小期待,一是團隊建設更系統,讓成長“有傳承”;二是參與路徑更開闊,打破“僅靠課程作業驅動”的單一模式;三是激勵體系更豐富,讓付出“被點亮”,實現從“要我做”到“我要做”的積極轉變。
湖南師范大學學生畢曉楠在“青春合伙人”發表了第一篇文章后,獲得了大家的肯定,他更明白投稿不是文字堆砌,而是用專業視角捕捉時代與青春的共鳴,讓身邊的故事被大家看見、銘記,這份“以文傳情”的力量,成為了他現在筆耕不輟的動力。
用鏡頭和筆連接校園與社會,以青春熱情和專業素養共同書寫青春答卷。在同學們的分享中,讓人分明感到協同育人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成長收獲。
“青春合伙人”持續發力,讓青春力量展現無限可能
“青春合伙人”是智媒時代產教融合的生動實踐。它不僅為高校學子搭建了成長的階梯,更讓大家看到了跨專業協同的無限可能。如何持續深化該模式,與會嘉賓同樣給出深入的思考和路徑。
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袁星潔表示,多聚焦于實踐層面,其實 “合伙” 還可以拓展到理論研究領域。今年,湖南科技大學與新湖南合作申報并獲批了湖南省新聞科研項目,從科研、教研維度深化了合作,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在合作過程中,可涉及觀念創新、技術升級、平臺深化與體制完善等多個方面,希望 “青春合伙人” 能在多個維度拓展深度與高度,真正立足青年、面向未來。
來自韶山管理局的郭千千表示,“青春合伙人”項目讓年輕人來“講故事”,讓青年人用自己的視角和表達方式,產出更接地氣、更有溫度、更容易被年輕人所接受的內容。她向廣大學子發出邀請,韶山是新聞實踐的“富礦”,期待落地“黨媒+高校+單位”的合作模式,共建“雙向成長”的平臺,只有和年輕人同頻共振,才能讓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更耀眼的光芒。
湖南科技大學新聞系主任劉艷鳳表示,希望能針對常規發布的優質的、有影響力作品(如閱讀量破幾十萬的)設立專門激勵機制,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創作積極性,相信在一個好的激勵機制下,更優質、更有傳播力的創新產品會源源不斷地出現。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教師謝杰建議建立社群溝通機制,發布階段性選題清單,為學生提供更直接的指引,幫助學生進一步打通從“知”到“行”的通道,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跨越。
湖南日報社“青春合伙人”項目代表胡澤匯分享了項目開展以來各院校投稿量、選題參與度、作品發布量等踴躍參與的數據,針對如何調動學生投稿積極性的提問,她建議各高校采用“認定專業實踐學分”、“認定教育課程學時”、“綜測加分”等多種激勵方式,鼓勵學生們積極鍛煉自己,實現與省級黨報、省內移動第一端的無縫對接。
一邊聽著分享,一邊回應著期待,湖南日報社黨組成員、社務委員、副總編輯夏似飛表示,未來將進一步深化“青春合伙人”項目平臺的合作,推動“黨媒+高校”創新機制向常態化、制度化邁進,例如嘗試探索建立高校與媒體的“聯合編委會”,強化從策劃、發布選題、新聞采編、審稿等新聞制作流程的協同,同時,他希望高校推進“青春合伙人”平臺應用,雙方均建立優秀作品激勵機制,激發更多學生的創作熱情,實現產學研的深度融合與共贏。
(“青春合伙人”項目經驗交流現場。郭立亮 攝)
為青年傳媒人才培養拓展新路徑,為他們成長成才、施展才華創造良好條件,參與經驗交流的代表們堅信,在“黨媒+高校”搭建的堅實橋梁上,未來的青春合伙人們將腳步更穩健,展現出更加蓬勃的青春力量和無限的青春可能。
責編:潘華
一審:潘華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