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羅艾敏
“我們要有精益求精的態度,認真對待好衛生工作,做到早去(出)晚歸,每時每克(刻)堅持在路上守著,對得起自己的這份工作……”當這封信在深秋的長沙被人發現時,它正安靜地貼在長沙雨花區匯金路高升路口臨時車站的墻上。字跡工整,裁剪整齊的紙殼上,用鉛筆劃著細細的橫線。字句間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讓每一個路過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
在這個連站牌都沒有的臨時車站,樹葉被仔細地掃成一堆,裸露的土地上不見一片紙屑。樹上掛著手工制作的公交線路牌,墻上貼著一面擦得锃亮的鏡子——這是環衛工人李平安為這座城市精心布置的角落。
網友拍攝。
手書心聲,呼吁共同守護城市環境
11月2日下午,見到李平安時,他正在清掃落葉,他今年60歲。因為勞作出汗,他穿著環衛褲,上身只穿了件白襯衫。見到記者,他笑得爽朗,眼角漾起細密的皺紋。
信是他10月22日寫的。這個來自益陽的環衛工人,把對工作的認真一筆一畫地寫在紙殼上:“所里五人堅持每天的清掃工作……總要做到讓司機們安全通過,我看見路上有泥土、磚頭、鏡片和雜草都要清走,有地方有紙屑我都去把他揪掉……”
“這條路上車多,電動車也多,”李平安望著川流不息的路口說道,“有時候,一個檳榔殼、一個塑料袋掉在地上,不干凈,也很不好看。”
他寫這封信,并把它貼在墻上,是懷著一種最樸素的愿望:“環衛工作不容易,每天早出晚歸掃地也很辛苦,希望大家愛護環境。”他語氣溫和,卻字字懇切,“環境,要靠大家一起維護,對不對?”
常在此候車的人,都能感知到這條路的與眾不同。那是一種被精心照料的干凈,從開闊的路面到角落的花壇,無一遺漏。甚至連藏身草叢的配電箱,都被他擦拭得光潔如新,仿佛一件被細心打理的家具。
正如他信中所寫,“我們要有精益求精的態度,對得起自己的這行工作。”
李平安在清掃枯葉。羅艾敏攝
?除了掃把,他還有一輛特別的工具車
“我想著,做一件事就把它做好。”李平安笑著說,眼睛望著他負責的這條街道。
每天清晨4時,當城市還在沉睡,李平安便起床,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趁著晨光未醒、車流尚稀,他先把馬路上的垃圾清理掉,再掃路邊的樹葉,同時還要處理路上隨時會出現的垃圾。
一般環衛工作就是如此。但對李平安來說,要做的還有很多。
他的身旁,總是停著一輛特別的工具車。車上,除了掃把,還裝著水泥桶、鋸子、梯子等各類工具,仿佛一個移動的工作坊。靠著這些工具,他修剪過長的樹枝,給不方便過電動車的入口填坡,制作簡易公交站牌……
市民在臨時站點等車,為方便大家找上車點,李平安自制了公交站牌。羅艾敏攝
“我什么都會,木工、泥瓦匠,我都做過。”李平安對自己的手藝很自豪。
因為修地鐵,這個臨時車站要使用4年。他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看見老人等車太久腿腳酸麻,他找來木板做了張結實的凳子;遇到抱著孩子的媽媽在雨中等待,他遞上自己的雨衣……
在臨時車站的墻上,他還給大家放置了一面鏡子。這面被他戲稱為“照妖鏡”的鏡子,其實是他溫柔的注視。“附近是學校,學生們等車時可以扎頭發,整理一下儀容。”李平安經過時也會照照,他喜歡穿白色,“白色好看”。
李平安將撿來的鏡子貼到墻上,給大家整理儀容。羅艾敏攝
即便是每天做環衛,他的白襯衫也總是干干凈凈的,沒有褶皺,“我每天都洗,每天都換就不會臟了。”李平安笑著說。
為了陪伴母親看病,他在長沙扎根
在這寬闊的街道,李平安有一個屬于自己的角落——路口廣告牌背后,他給自己收拾出了一片歇腳的地方。天氣炎熱時,他就在這稍作休息。17時30分下班時,他又拖著工具車回到出租屋。
今年即將退休的他,已收到附近小區物業的邀請。李平安會得很多,字也寫得不錯。他也曾懷揣著一個普通的大學夢。高考落榜后,他像無數同齡人一樣,將夢想裝進行囊,奔赴廣州、浙江,在異鄉的流水線與工地間,用青春換取生活。
李平安拖著工具車準備下班。羅艾敏攝
為了陪伴母親在長沙看病,他停下了漂泊的腳步,這一停,便是十余年的生根。他留了下來,與幾位益陽老鄉一同,拿起了掃帚,成為雨花區洞井環衛所的一名環衛工人。
當無數網友被李平安的手寫信感動時,他只是笑了笑,說“瞎寫的”。他寫在紙殼上的那句話,或許正是他的人生注腳:“不必多言。”
的確,當晨曦灑在他清掃過的路面上,當學生們在他安裝的鏡子前整理衣衫,當路人通過木牌找到了公交車站,早已勝過千言萬語。
責編:洪曉懿
一審:洪曉懿
二審:印奕帆
三審:劉樂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