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劉鎮東 通訊員 董妹 攝影 童臻熙 劉湘奇
11月2日,“青春合伙人”研討會暨湖南省新聞傳播學會2025年學術年會在湖南長沙舉行。會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湖南總站總編室副牽頭人李艷君以“智媒浪潮下記者的新角色”為主題,結合數十年一線采訪實踐,分享了在智媒浪潮中對記者新角色的深刻思考。

2024年7月5日下午5點40分,一則關于“洞庭湖一線大堤”的短視頻在李艷君手機上彈出。“電話那頭‘洞庭湖一線大堤’幾個字可以說是振聾發聵。”捕捉到這一敏感信息后,李艷君迅速核實,于5點49分完成首發報道。
面對隨之而來的全網熱議,她和團隊梳理出公眾關切的十余個核心問題,從“決口多大”“有無傷亡”到“85億去哪了”每個尖銳疑問都被納入考量;隨后借助AI與大數據搭建報道框架、擴展選題維度,將這些民生關切轉化為深挖方向,通過公開報道與內參同步釋放信息,既回應了輿論疑問,也為決策提供了參考。
“它負責快,我們負責準;它負責廣,我們負責深。”李艷君提出,在智媒時代,新聞的第一落點在以毫秒來計算,記者應“把AI當同事,而不是當對手”,借助技術賦能深挖內容價值。
“新聞的終點不是數據,是人的悲喜;不是比特,是人心。”在李艷君看來,智媒時代的記者更要當好“質樸情感的互動者”。在2024年12月30日,她接到新春走基層的任務,記錄世界級大橋建設者的新春故事。抵達現場后,團隊沒有急于采訪,而是通過聊天摸排了6位建設者,悄悄聯系其家人錄下心里話。在工地聚餐時,他們無意間播放這些視頻,捕捉到真實情緒反應最激動的小田。“我們這才找到了采訪對象。”最后將素材結合各平臺的特點加工,這些節目在多個平臺登上熱搜。
“當時為什么出現那么多熱搜?我想最打動人的還是背后的人心和悲喜。”她認為,在算法驅動時代,作為內容生產者,要將網絡上的情緒上升為社會公共議題,傳遞質樸情感,回應同齡人關切,形成推動改變的呼聲和力量。
“技術再炫,不能忘記黨媒姓黨,人民至上。”作為總臺駐湘單位,立足湖南特色打通總臺總資源,策劃一系列有影響力的報道。她說,記者要長期深耕細分領域,多當幾回“熱鍋上的螞蟻”,多接幾回“燙手的山芋”,擁抱新技術、善用新表達,最終“讓算法有方向,讓流量有分量”。
同時,李艷君以深耕新聞行業數十年的“新聞老兵”視角,從“三心”出發,為新聞從業者梳理了面對智媒時代行業應秉持的心態:一是永葆遵規守紀的敬畏心,持續加強守正創新,向“新”發力、向下扎根和向內生長;二是涵養求知若渴的求索心,扎實踐行堅信篤行、好學能文;三是磨礪開拓破圈的進取心,不斷增強專業本領,提升能力水平。
責編:潘華
一審:劉鎮東
二審:余蓉
三審:黃京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