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的謀篇布局之年。五載砥礪,奮楫爭先。作為省會長沙的中心城區,開福區凝心聚力、創新實干、攻堅克難,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湖南日報社長沙分社聯合開福區委宣傳部策劃推出特別報道,全面展現開福區“干字當頭、砥礪前行”的生動實踐,激勵全區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再接再厲、奮發作為,不斷將中國式現代化的開福實踐推向深入。
陳 新
9月的長沙,惠風和暢,秋色連波。
湘江之畔,城北大地,處處涌動著發展的熱潮:長沙·開福科創谷里科創活力奔涌,金霞新城項目建設如火如荼,馬欄山文創園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長沙新港貨輪穿梭,中歐班列載著“湘品”駛向世界……一幅生機勃發的高質量發展畫卷,正在開福區徐徐展開。
湘江與瀏陽河交匯處,一幅壯麗的城市畫卷鋪陳開來。圖為開福區城市風貌。潤澤 攝
“十四五”以來,作為省會長沙的中心城區,開福區踔厲奮發、篤行不怠,于挑戰中謀機遇,于變局中開新局,錨定“三高四新”美好藍圖,全力以赴推動高質量發展。近年來,開福區先后獲得全國高質量發展百強區、全國創新百強區、全國市轄區旅游綜合實力百強區,連續四年入選“中國樓宇經濟標桿城區30強”等榮譽,正奮力奔跑在“建設大城北,實現新跨越”的新征程上。
長沙·開福科創谷的生態雨林蓬勃生長
湘江潮涌,創新如風。
作為長沙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的核心承載區,開福區因地制宜,謀劃建設長沙·開福科創谷,以國防科技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為策源地,將其周邊打造成科技成果孵化、新興產業培育的核心引擎,構建文化和科技融合試驗區,超精密制造和音視頻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的集聚區和科創交流大廈、人才公寓等綜合配套功能區,形成“一核帶動三區支撐”的空間布局。
“我們將OLED微顯示技術集成于芯片,可廣泛應用于VR/AR設備、紅外夜視儀等終端領域。”湖南睿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趙亮手持一枚指甲蓋大小的微型顯示屏介紹道。
2024年,趙亮果斷決策,將企業從南京遷至長沙·開福科創谷,落戶金霞經開區。項目計劃投資30億元建設兩條生產線,全面達產后預計年營業收入40億元。目前項目用地已完成摘牌,預計10月底動工。
看中長沙·開福科創谷的還有億鑄科技。8月18日,億鑄科技入園簽約入駐興湘國科科創園。這是一家基于存算一體創新架構,面向數據中心、云計算、中心側服務器等場景的AI大算力芯片公司,將助力湖南綠色智能計算產業向萬億規模沖刺。
睿顯科技和億鑄科技的落地,是長沙?開福科創谷磁場效應的生動體現。一年來,長沙·開福科創谷拔節生長,100米高、5萬平方米的科創交流中心大廈即將封頂;新引進科創類企業182家,落地162家,總投資超218億元。
創新需生態,生態需涵養。
機制創新是血脈。開福區深化產學研合作,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承辦產學研對接會,攜手復旦大學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掛牌央企聯絡站,共建技術轉移中心……一張覆蓋“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的全鏈條創新網絡正在加速形成。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開福區突破傳統評價機制,授權企業自主認定人才,實現“企業認可、政府支持”。目前,院士工作站、專家工作室相繼落地。全區已認定市級及以上高層次人才311人、區級人才2518名,人才總量突破21萬,市級以上高層次人才數量居全市首位。
資金與空間是創新的陽光雨露。全市首支規模5億元的科創基金在此設立;提質改造老舊廠房,量身打造2處、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的“科創驛站”已簽約21個研發、孵化團隊;40多個優質項目紛至沓來,創新雨林正蔚然成蔭。
如今,長沙·開福科創谷已匯聚飛騰長沙、麒麟軟件、鯤鵬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龍頭企業,培育艾科諾維、泛聯新安等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落地坤雷科技、一諾航空等23個低空經濟項目,逐步形成音視頻、信創、三航研發等多元協同的產業生態體系。
通往全球的“長沙北大門”越開越大
湘江北去,貨通四海。向北望,長沙新港巨型橋吊林立,集裝箱鱗次櫛比,繪出一幅生動的開放圖景。
開放,是開福最鮮明的底色。作為我省唯一集鐵路港、水運港、公路港于一體的區縣,開福坐擁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中歐班列集結中心、跨境電商綜試區等多塊“國字號”招牌,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開放基因深植血脈。
通道建設,是開放的先行動力。中歐班列(長沙),自2014年開行以來,已常態化開行12條線路,輻射歐亞30國100城,2025年成功獲批國家集結中心,連續四年開行超千列,穩居全國“第一方陣”。水路同樣繁忙,“長沙-岳陽”支線穿梭巴士每周開行15-20班,串聯湘江與長江。
開放,既需設施“硬支撐”,也需環境“軟實力”。開福區與長沙市物流與口岸辦、海關、鐵路及水運單位建立協同機制,推動鐵路口岸海關監管區完成升級,貨運能力提至3.5倍。同時,推行鐵路快速通關、出口直裝、“7×24小時”通關,使中歐班列(長沙)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壓縮至16分鐘。
位于開福區的長沙新港碼頭,一片繁忙。童迪 攝
政策賦能同樣關鍵。開福出臺《推動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辦法》,從外貿提質、業態創新、外資引進、服務業開放和企業出海五個維度推出13條扶持措施,全面賦能開放型經濟。同時,開福區精準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和政策支持,在省、市發改委的精準指導和大力支持下,加強項目謀劃,積極向上爭資,近三年來爭取各類政策性資金近23.4億元,通過“政策+資金+產業”協同發力,構建了中央資金、專項債、市場化融資等多層次資金保障體系,確保中歐班列(長沙)配套基礎設施項目高效推進。
制度創新,也在不斷釋放改革紅利。2023年6月,自貿區金霞協同聯動區正式獲批,成為制度創新的重要平臺。截至目前,金霞經開區已完成4項制度創新任務。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內河運費不計入完稅價格”制度推廣以來,累計為近200家進口企業在完稅價格中扣減內河運費1500多萬元,減征稅款近300萬元,實實在在為企業節省通關成本。
在2025年8月的企業座談會上,企業代表紛紛點贊:“開福政策實在,幫我們解決融資、物流難題,這樣的環境,讓我們出海更有信心!”
走出去,也要扎下根。開福鼓勵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推動興旺科技巴基斯坦光纜、金果貿易柬埔寨芒果加工廠、沙坪建設柬埔寨香蕉產業園等10余個外經項目落地,一批項目獲評省對外投資重點培育項目。
五年來,全區累計實現外貿進出口1204億元,對外投資超4000萬美元,開放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動能不斷增強。
開福,正以開闊胸襟,擁抱世界。
富有特色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攀高向新
制造業是立區之本、強區之基。開福區聚焦“補鏈、延鏈、升鏈、建鏈”,推動制造業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
近日,開福區傳來好消息,金霞經開區與視界聚纖科技發展(湖南)有限公司簽約,全球全光化通訊網絡產業基地項目正式落戶。該項目總投資50億元,用地455畝,將建設高聚光纖研發生產基地、全光化研發中心等,打造全球全光化數字產業園。全面達產后,預計年產值100億元,稅收3.7億元。
華為長沙研究所。潤澤 攝
今年以來,開福項目發展勢頭強勁。新引進項目162個,投資拉動效應顯著;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0%,新增“四上”企業84家、總量達928家,外貿進出口額同比增長44.7%,實體經濟彰顯強勁韌性與活力。
亮眼的數據背后,是開福區對產業發展的前瞻布局與持續投入。圍繞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開福加速布局信創、三航、新材料與超精密加工、生物醫藥大健康四大新興產業。依托大飛機地面動力學試驗平臺、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湖南分院、湖南省低空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等核心平臺,三航產業加速集聚。信創產業已匯聚飛騰長沙、麒麟軟件等146家企業,構建起自主可控的“PKS體系”。
產業集群的加速成型,離不開優質載體和功能平臺的支撐。以金霞經開區為核心,開福正加快構建“一主一特、多元支撐”的產業新格局。
三航產業“蓄勢騰飛”: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湖南分院、國家實驗室、尚實電子、湖南省低空經濟集團、坤雷科技等30余家企業匯聚成鏈;大飛機地面動力學試驗平臺、航空研究院長沙協同創新中心等重大平臺落地運營,為全省航空航天產業贏得先機。
生物醫藥“枝繁葉茂”:全國醫藥流通十強中有5家設立區域總部;恒昌醫藥、德榮醫療快速成長;集聚醫療器械企業300余家,獲二類注冊證900余張,總量居全省第四,“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產業雁陣格局已然形成。
音視頻裝備制造加速崛起:開福區構建“軟件研發與內容制作在馬欄山、設備生產制造在金霞”的協同體系,依托“一區兩園”優勢,做好“金馬組合”聯動文章,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已集聚文化科技企業超4000家、音視頻專業人才6.4萬人,搭建馬欄山音視頻實驗室等22個研發平臺,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圖景愈發清晰。
傳統產業“老樹新花”:積極融入全市“1+2+N”先進制造業集群,以“兩清單”“兩增量”推動技改升級;工程機械、食品工業加快數字化轉型,銀洲米粉、金霞九鼎等完成智能化改造,44家企業納入市級智能制造試點;新亞勝、統一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湖南長重、新亞勝產品榮獲省單項冠軍稱號。
“項目是生命線。”開福區緊扣“4+4”產業鏈,精準招商,聯動高校與平臺,推動資源轉化與優勢聚合。近年來,中國商飛長沙基地、華為長沙研究所、鼎通新能源生產基地、東鵬飲料長沙基地等一批重磅項目相繼落戶;網易數字、小米汽車、國藥控股等43家“三類500強”企業紛紛入駐。同時,開福深入推動“湘商回歸”“校友回湘”“湘智興湘”,匯聚高校校友企業400余家,將濃濃鄉情轉化為堅實的發展向心力,為制造業升級注入持久動能。
從“制造”邁向“智造”,從“企業單兵”到“集群作戰”,開福正以實體經濟為基,生動書寫“制造強則經濟強”的高質量發展新篇。
幸福開福的路子越走越寬
秋日的開福,古今交融,幸福彌漫。
“終于拿證了!”李女士手持感謝信激動地說。面對開福區通泰街街道明月商貿城產權證辦理、202大廈北棟消防通道堵塞等“老大難”問題,開福區迎難而上、全力攻堅。目前,明月商貿城消防隱患整改項目已完成97%,公共安全提升項目已完成95%,成功辦理住宅部分不動產權證107本;202大廈北棟176戶消防通道全部打通,正在走銷號流程,長達近20年的重大消防隱患即將銷號。
破解“硬骨頭”之外,開福更將治理延伸至人心。走進“心悅開福”心理健康服務指導中心,僅僅占地400平方米,卻包含了接待咨詢室、個體咨詢室、團體輔導室、宣泄室、音樂催眠室、專家坐診室等多功能區,成為居民心理健康的“暖心驛站”。
2024年5月,開福區牽頭成立“心悅開福”工作協調小組,依托“心悅開福”體系的強大力量支持,發揮“心治理”柔性優勢,探索“心理服務+”模式,為基層社會治理注入“心”動力。運行一年多以來,已成功化解信訪積案60余件,走出一條“文化賦能、心理疏解”并重的治理新路徑。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開福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圍繞“住有所居、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病有所醫”,穩步推進系列民生工程,深入踐行“規范做法、創新答法、人文心法”,持續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安居夢”穩步實現。三年來,籌建保障性住房5500余套,加裝電梯526臺,新增停車位5萬余個,“紅色物業”覆蓋180多個小區。20余家物業企業獲評示范稱號,2個小區入選國家、省級“美好家園”典型案例。
——“優教優醫”持續擴容。今年4所學校投入使用,新增學位9780個;7所學校入選全國校園足球特色校;集團化改革持續推進,“上好學”更方便。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慢特病服務全覆蓋,長沙市腫瘤醫院在市一醫院北院揭牌啟用。
——“城市治理”更有溫度。建筑垃圾(渣土)專項治理關停退轉11家場站;蘇托垸自來水管網、公辦高中和關公湖片區路網建設有序推進,青竹湖湘一外國語學校等配套設施持續完善。
——“城市更新”更顯質感。18個城市更新項目扎實推進,爭取中央資金13.4億元,其中11個為農安小區及配套建設項目,占比逾六成,讓大城北“里子”更實、“面子”更靚。潮宗街獲評省級示范片區,成為人文新地標。
——“文旅融合”更具活力。長沙北辰薈盛大啟幕,24家首進品牌入駐;“王子童心”全國首店、“小米之家”華中首店、“東方墨蘭”湖南首店紛紛落戶;開福北科創生態之旅成功舉辦27期,引領周末游新風潮;中國擊劍公開賽、全國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湖南賽區選拔賽等高規格活動成功舉辦;笑嘛劇場、笑仿劇場等演藝空間年演出近千場。上半年接待游客近千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90億元。
開福小劇場人氣火爆。圖為笑嘛劇場。 潤澤 攝
——“以文化人”深入人心。“書香開福”“好人大本營”浸潤心田,注冊志愿者超10萬人;“東風大舞臺”匯聚200余支文藝團隊、5000多名隊員,以正能量演出和國學講座構建“熟人社區”,文明善治沁潤心田。
觀大勢方能謀長遠,布全局才能贏未來。“十五五”是邁向2035年目標的關鍵一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開福區將繼續保持“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以更開放的姿態、更創新的活力、更溫暖的民生實踐,奮力譜寫新時代開福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