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楚禹 歐陽林 萬麗君
站在長沙市雨花區跳馬村三市峰頂極目遠眺,群山疊翠、綠意奔涌。視野所及,長沙、株洲、湘潭三城相接、綠野相連、渾然合攏。
這是地理的交匯,是長株潭一體化具象的自然詮釋;這是山河的相接,更是高質量發展脈絡的深度相融。
長沙、株洲、湘潭,以湘江為軸,三城相望,呈“品”字格局,市中心兩兩相距不足50公里。
長株潭一體化發展被賦予“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重大使命;省委、省政府將推進長株潭一體化發展作為重大戰略,一以貫之推動。
“國之大者”與“省之大計”同頻共振,長株潭一體化發展鼓點激越。
地處長株潭幾何中心的雨花,搶抓重大機遇帶來的發展“黃金期”,爭當長株潭一體化發展“排頭兵”,推動生態共建、產業協作、民生互聯,昂揚奮進奏響綠心贊歌。
守護綠心 扛牢生態重任
作為省會的東南門戶,雨花區坐擁173.68平方公里綠心,占長株潭綠心總面積的三成以上,占長沙市綠心面積約三分之二,被譽為“綠心之芯”。
這片璀璨綠心,是大自然饋贈的瑰寶,也是三湘大地重要的生態屏障與重點保護區。如何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雨花區跳出傳統思維,放大“綠色優勢”,推動文旅融合,高起點規劃“綠心中央公園”,攜手株洲九郎山、湘潭昭山,共同打造長株潭三市“城市客廳”。
曾經因生態保護受限開發的跳馬鎮,在一體化發展東風吹拂下,煥發出蓬勃生機。
“隨著長株潭一體化發展深入推進,來自株洲、湘潭的游客明顯增多,生意比以前好了很多?!?跳馬鎮一家生態農莊老板介紹。
 圭塘河。(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雨花區委宣傳部提供)
圭塘河。(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雨花區委宣傳部提供)當前,長株潭綠心地區正在全速推進湖湘綠廳與生態綠道兩大標桿工程。
湖湘綠廳總體規劃達70.85平方公里,以“1+3+1”宏大架構為核心,包括“三界碑”地標,三市峰、九郎峰、玉屏峰三大名峰,以及綜合功能區花博園;生態綠道蜿蜒貫通,總長45.6公里,繪就綠色脈絡。
“一廳一道”項目中,雨花區位居要沖、擔當主力:湖湘綠廳雨花范圍29平方公里,占比41%,為面積最大區縣;生態綠道雨花區段長約26公里,占比57%,為長度最長區縣。
金秋時節,項目推進“進度條”持續刷新——
生態綠道項目規劃審批等前期工作已順利完成,可行性研究正在深化完善,并與省體育局就承辦全運會賽事合作進行了對接。
 石燕湖。
石燕湖。聚焦森林景觀提升、森林質量優化、森林安全保障和森林效益發揮四大核心任務,全力推進綠心地區林相改造工作。去年6月,長沙市綠心區林相改造一期項目圓滿收官,669.1畝林地煥然一新。通過間伐、補植、更替等多種方式,綠心地區森林品相進一步提升。
致力構建河湖相通、水清岸綠的水域空間格局,通過申報省、市綠心生態補償資金項目支持,對綠心地區水庫進行綜合整治,對流域進行生態治理,涉及水庫治理面積30畝,流域治理6.5公里,流域防洪抗旱能力得到提升,綠心地區水生態安全防線筑牢。
目前,生態綠道一期已完成,二期計劃于年內開工建設,“三峰”提質、花博園等項目正在按計劃穩步推進前期工作。
晨跑石燕湖,午憩三市峰,暮騎復興湖——綠心之上,生活之美觸手可及。 跨市域、多維度、可持續的協同發展生態新格局,在長株潭生態綠心悄然成形。
布局飛地 勇挑產業大梁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長株潭三市特色鮮明。
長沙筑“創新谷”,工程機械、信息技術等產業集群拔節生長;株洲建“動力谷”,軌道交通、航空動力產業昂首邁向高端;湘潭立“智造谷”,能源裝備、新材料領域根基深厚。
功能互補的錯位之“分”,如何凝聚起協同之“合”?雨花立足自身優勢、找準賽道,勇挑產業互融大梁。
2019年以來,雨花區率先在湘潭韶山和九華布局兩大“飛地園區”,探索跨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新路徑。
 位于湘潭九華的雨華產業園——湖南省醫療器械產業園雨花集聚區。(雨華產業園供圖)
位于湘潭九華的雨華產業園——湖南省醫療器械產業園雨花集聚區。(雨華產業園供圖)其中,雨韶產業園坐落于韶山,重點引入智能制造、醫療醫藥和新材料等領域企業,進駐簽約企業6家。
位于湘潭九華的雨華產業園,重點引進智能制造、醫療器械、電子信息和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及配套服務產業。去年4月正式開園以來,已吸引22家企業入駐,既包括普惠圣康、京柏等醫療器械企業,還包括惟遠科技、捷利機電等智能智造企業。
推動產業從“物理相鄰”走向“化學相融”,雨花區以戰略眼光和系統思維作答——
以優勢互補促合力。在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領域,依托龍頭企業比亞迪,雨花與湘潭(吉利汽車等)、株洲(北汽株洲)汽車產業緊密聯動,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建設長株潭汽車產業集群,在供應鏈、技術研發和市場開拓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以錯位發展謀共贏。在大健康領域,雨花區依托湘潭生物醫藥、株洲醫療裝備優勢,協同打造區域大健康產業鏈條,鏈接從研發到應用全面聯動的產業生態。
以鏈條協同強根基。在人工智能及傳感器領域,雨花區以湖南省機器人產業集聚區為基礎,大力發展智能傳感器、工業機器人等產業,其產品與技術廣泛應用于株洲的軌道交通和湘潭的智能制造,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賦能,形成深度互補。
以前瞻布局塑未來。除了在先進制造、醫療衛生、大健康產業等領域協同布局,雨花區還將目光投向方興未艾的空天產業。作為長沙空天產業的重要承載地,雨花區正在加快引進衛星應用、低空經濟、無人機系統等產業項目,通過“飛地園區”實現“研發在雨花、生產在飛地”“主機在雨花、配套在飛地”緊密協同模式。
“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幾年的探索實踐,“飛地園區”雨花模式從物理空間拓展,轉變為內優布局、外拓空間的產業協同自覺。
“我們既為雨花的比亞迪提供汽車內飾,還為湘潭、株洲車企提供配套產品?!睆挠昊ò徇w至雨華產業園的嘉馭汽車公司,專注汽車內飾件生產,企業負責人對雨花區的眼界、擔當和氣魄充分肯定:“企業落地在雨華,稅收留在雨華,但雨花區積極牽頭組織產業鏈供需對接會,推動企業面對面與湘潭吉利、株洲北汽的采購和技術團隊深度交流合作。”
令人欣喜的是,優質教育也在跨越城界。
 砂子塘潭州小學。(潭州小學供圖)
砂子塘潭州小學。(潭州小學供圖)2022年,雨花區教育局和湘潭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合作開辦砂子塘潭州小學,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由砂子塘小學本部直接派遣校長、副校長和骨干教師,與砂子塘小學本部辦學理念、文化保持高度一致。潭州小學的干部管理培訓每個學期均會由砂子塘集團統一進行,砂子塘集團每次教研活動潭州小學均會安排相關學科教師參加,共研共探共享。砂子塘潭州小學與砂子塘集團的深度合作,讓湘潭學子享受優質雨花教育,成為長株潭優質教育融合的典范。
地域有限,發展無限。
伴隨長株潭一體化發展的鏗鏘鼓點,雨花向著更廣闊的產業藍海全速挺進,在一體化產業協同中不斷書寫新篇章。
互聯互通 硬核民生支撐
三城融合,交通是先手棋,更是硬支撐。
作為長株潭一體化戰略的骨干通道,G107(雨花區三字墻至昭云公路)項目正加速推進。該項目全長約20.7公里,按路基寬33米、雙向六車道的一級公路標準建設,擬征地1676畝,分兩期實施。
這條交通大動脈的拉通,將直接串聯長沙雨花、湘潭韶山等關鍵節點,大幅縮短三地時空距離,有效促進人才、物流、技術高效流動,為長株潭西部區域協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由“線”成“網”,正在加速織布。
紅旗路南延線(繞城高速—洞株公路)縱貫雨花區跳馬鎮,全長5.45公里,按一級公路標準建設,寬28米雙向六車道,并建設約220米隧道一座。目前,房屋拆遷與移苗騰地工作基本完成,未來將成為串聯三市的核心紐帶。
昭云大道長沙段(雨花區花博園至株洲云龍公路)長約1.78公里,西接G107、東連株洲云峰大道,以路基寬26米、雙向四車道的一級公路標準,構筑跨市交通新走廊,目前征拆工作已基本完成。
三條道路的建設,將織密長株潭高效互通路網,形成“半小時交通圈”,顯著提升區域交通效率,為長株潭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聚焦群眾出行“最后一公里”,雨花區今年在長株潭綠心地區提質新增300公里農村公路。與此同時,綠心中央公園三環旅游路提質改造項目也已全面啟動。該項目位于跳馬鎮,由石燕湖通景環線、雨美環線、瀏金環線三條環線組成,路線總長約98.9公里。
一環石燕湖通景環線全長約29.1公里,涉及28條道路,通過提質改造提升區域交通能力和整體形象。二環雨美環線全長約23.9公里,共11條道路,改造后將打造為體育賽事專用道,為舉辦自行車、馬拉松等賽事提供條件。三環瀏金環線全長約45.9公里,涉及7個村22條道路,通過道路提質、智慧賦能等改造,形成新的旅游發展帶和經濟增長帶。
該項目總投資約1.5億元,通過“白改黑”、安全升級等舉措,實現交通與文旅、生態與經濟的深度融合,不僅是綠心中央公園規劃的重要載體,更是南部融城戰略的標志性工程。
互聯互通,民生幸福圈輪廓愈發清晰。
家住雨花的長沙市民張勝輕觸手機掃碼,便可在地鐵與城際鐵路間無縫換乘,半小時內抵達株洲上班;同一時間,湘潭醫生遠程調取長沙醫院的影像報告,實現跨城診療“一次就好”。
如今,三市16家三甲醫院檢查檢驗結果互認、二級以上公立醫院電子健康卡“一卡通”就醫,讓跨城診療變得順暢;200項高頻政務服務“跨域通辦”,讓“多地跑”成為歷史。
生態在優化、產業在集聚、道路在延伸、服務在整合……
擁抱綠心,長株潭愈發親近。
聚力一體,雨花區腳步鏗鏘。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