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王茜
9月29日,長沙縣開展“中非咖橋 世界湘見 2025首屆星沙—非洲咖啡嘉年華”活動,通過節會引進知名品牌,推動“非洲咖啡中國化”與“咖啡+”融合發展。
眼下,湖南(長沙)咖啡產業園建設正酣。遠在萬里之外的肯尼亞咖啡莊園,咖啡豆啟程跨越山海。這顆源自非洲的“黑色金豆”,在不產一??Х榷沟拈L沙縣,串聯起一條完整的咖啡產業鏈。
“臨空+自貿”構筑中非咖啡橋梁
今年6月,國內咖啡豆商貿龍頭企業格凱錦亞將其業務從上海遷至長沙縣。該公司負責人馬靖表示,這一決策不僅基于優越的政策與物流條件,更看重對非貿易的規模效應前景。
長沙縣發展咖啡產業,首先要解決“豆從哪來”。中國作為全球咖啡消費大國,2024年咖啡產業規模突破3000億元,較上一年增長18.1%。非洲有好豆、中國有市場,“交通樞紐+政策平臺”成為關鍵的“快捷通道”。
長沙縣憑借“臨空+自貿”獨特優勢,吸引眾多咖啡企業入駐。黃花綜保區創新推行“邊檢邊放、分送集報”通關模式,咖啡豆通關時效提升50%以上。近4萬平方米的恒溫倉儲設施,將生豆保鮮期從8個月大幅延長至18個月。此外,長沙縣交通樞紐地位凸顯,其“8小時高鐵經濟圈”可有效覆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四大城市群,輻射全國約70%的咖啡消費人口。
“一園四中心”勾勒產業宏圖
“從簽約到動工,僅用時3個月,‘星沙速度’堅定了我們的投資信心。”在第四屆中非經貿博覽會上,三頓半創始人吳駿在簽約生態咖啡產業綜合體項目時表示。
企業的信心,源于長沙縣系統構建的產業生態。
今年4月,該縣明確咖啡產業“九個一”發展思路,“一園四中心”空間布局則讓藍圖清晰落地:自貿臨空區作為產業核心,聚焦倉儲分撥、烘焙加工、交易展示;經開區中非經貿大廈承載交易功能,已吸引格凱錦亞、協鑫集團非洲貿易總部等入駐;松雅湖未來科技城定位研發創新,計劃于2026年開放全國首家咖啡博物館;進出口展示中心與自貿會展區則分別承擔產品展示展銷和商事服務功能。
全鏈條、功能互補的產業骨架在長沙縣成型。目前,全縣已集聚咖啡相關經營主體189家,實現營業收入約6.2億元;累計對接70余個重點咖啡項目,成功招引21個項目,總投資超17億元。
全鏈優勢鍛造“星沙品牌”
位于長沙縣的松雅湖未來科技城研發實驗室,本土品牌“小咖主”研發團隊正在專注調試新口味。
“小咖主”憑借一杯8元的美式咖啡打開市場,其底氣來自全產業鏈帶來的成本優勢。創始人景建華表示,直采模式使整體成本降低超過30%。
獨特的“星沙模式”正在催生更多品牌:三頓半憑借首創的凍干技術開創超即溶咖啡新賽道,其新建的產業綜合體將吸引上下游企業集聚;格凱錦亞今年將在埃塞俄比亞建設咖啡初加工工廠,貿易規模預計將成倍增長;“眾咖聯”產業互聯網平臺即將上線,致力推動產業鏈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四流合一”。
本土品牌的成長驅動產業向價值鏈上游延伸:今年6月,三頓半與云南熱作所合作研發的咖啡豆新品種上市,產量顯著提升;湘埃咖道等企業深入埃塞俄比亞建立種植示范園,派駐農技專家指導,從源頭提升咖啡豆品質;“眾咖聯”平臺不斷拓展下游生態,咖啡師培訓、品牌孵化、文化推廣等產業生態進一步完善。
政策紅利也在持續釋放,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零關稅政策使采購成本再降15%,不少進口商計劃引入更多非洲優質咖啡豆。長沙縣專門設立2000萬元咖啡產業發展基金,出臺產業園建設運營專項獎勵政策,并建立由縣主要領導牽頭的專班推進機制,確保項目快速簽約、落地。
長沙縣規劃,到2029年,咖啡產業鏈總產值目標指向200億元,初步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咖啡產業集聚地。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