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9月28日訊(全媒體記者 張思齊 通訊員 廖常杰 李丹霞)25日,永興縣銅西公路上,城北幼兒園的橙黃色校車平穩行駛在拓寬后的瀝青路上。這條坑坑洼洼的“鬧心路”經過提質改造后,從4.5米拓寬至8米,還加裝了臨崖防護欄,行車更加安全。
農村公路建設,一度存在資金掣肘、重建輕管、群眾參與度不高等瓶頸問題。永興縣從“解困”出發,探索構建“共商、共建、共管、共養、共享”的“五共”全周期管理體系,推動農村公路向“建管養運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轉型。在“共商”階段,廣泛聽取周邊百姓的想法和訴求;在“共建”過程中,積極引導企業和群眾參與道路建設,鼓勵百姓自愿讓地、捐資出力。以銅西路為例,臨水臨崖的地形、年久失修的路基,給行車帶來巨大安全隱患,群眾反映強烈。通過“上下同心、共建共享”,周邊群眾共無償讓地3.8萬平方米,捐資354萬元,實現全線9.21公里公路“零征地補償”,節省成本近百萬元。
為進一步拓展建設成果,永興縣建立分級“共管”體系,明確縣、鄉、村三級養護職責,在各鄉鎮設立農村公路管理專門機構,落實日常養護責任。推行“共養”模式,黨員干部帶頭,定期組織群眾參與清掃路面等養護工作。
永興縣公路建設養護中心主任呂樂群介紹,該縣通過探索“五共”體系,激活了農村交通建設。目前,已完成農村公路提質改造26條,總里程達53公里;新建資源產業路72條,全長110公里。
2022年以來,永興縣連續打通龍華路、觀音巖路、一線天路等道路。道路通,旅游興,東頭野渡景區年游客量突破10萬人次,一線天景區日益升溫;書院路改造“催熱”夜經濟;提質后的觀音巖路,讓千年古剎觀音巖寺吸引更多游客。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