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玲 周青霞
資水歡歌,激蕩發展強音;洞庭潮涌,澎湃奮進力量。
當時代的畫卷鋪展至“十四五”收官的歷史節點,益陽這座千年古城,以一場波瀾壯闊的實踐,在銀城大地上譜寫了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益陽兒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經受住世紀疫情嚴重沖擊,有效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錨定“三高四新”宏偉藍圖,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書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益陽的精彩篇章。

益陽城區建成一批小游園、游園步道,提升市民幸福感。圖為人們在青龍洲上洲橋上休閑。楊蘭鋒 攝
五度寒暑,勠力同心;五載耕耘,碩果盈枝。銀城大地,處處躍動著發展的脈搏,升騰著希望的景象——經濟總量突破兩千億大關,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創新動能澎湃涌動,民生福祉溫暖人心。從智能制造車間里的機械臂精準舞動,到廣袤田野上的智慧農業描繪豐收畫卷;從傳統產業的鳳凰涅槃,到新興產業的拔節生長;從“安化黑茶”茶香萬里長,到“大通湖治理”經驗亮相央視……一幅生機勃勃、氣象萬千的新時代“山鄉巨變”圖景,正在這方熱土上徐徐展開。
產業躍遷,鍛造“富饒益陽”硬實力

益陽電廠三期項目今年正式投入運營。圖為全球最高冷卻塔。 張榮華 攝
發展是硬道理,產業是硬支撐。
“十四五”期間,益陽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大關,2024年達到2268億元,前四年年均增長5.2%。數字背后,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深刻變革:三次產業結構由2020年的17.3:42.8:39.9調整為2024年的16.5:43.1:40.4,“二產提質、三產擴容”的特征明顯,高質量發展的根基愈發牢固。
“老樹”發“新枝”,傳統產業煥發活力。
走進桃江縣的竹木產業園,機器轟鳴,竹香四溢。曾經的“小散弱”通過整合升級,已形成產值占全省約20%的生態竹木產業集群,被認定為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安化黑茶不僅香飄萬里,更被認定為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成功入選首批中歐地理標志協定保護名錄,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仍在續寫。南縣稻蝦米捧回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金獎,“稻蝦共生”生態種養模式擦亮了現代農業的金字招牌。食品加工、輕工紡織、建材家居三大傳統產業產值年均增長7.5%,在轉型升級中穩住了經濟基本盤。

益陽市全力推進新一輪省級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試點,激活農業農村發展“一池春水”。鐘 浩 攝
“新苗”成“大樹”,優勢產業集群成勢。
在赫山區和資陽區,鋁電解電容器、PCB(印制電路板)產業熠熠生輝,先后躋身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和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全市電子信息制造業營業收入占全省比重達8.7%,穩居全省第三位,一條條產業鏈正加速聚合成勢。文化旅游產業產值年均增速高達15.60%,山鄉巨變第一村通過5A景區省級初評,清溪村的“文學+文旅”模式入選全國文旅改革創新優秀案例,文化IP正轉化為強大的發展動能。
“智造”賦新能,新興產業未來可期。
在湖南金博碳素股份有限公司的車間里,工人們正加緊生產應用于新能源汽車的碳陶剎車盤。“這是國內首個應用于量產汽車的碳陶制動盤,技術突破帶來了市場藍海。”企業負責人介紹。金博股份的突破,是益陽新材料產業蓬勃發展的縮影。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方興未艾。安化抽水蓄能項目作為湖南最大、全國第二的抽水蓄能電站,正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注入強勁“綠色動能”。全市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投入超120億元,新能源裝機規模達200萬千瓦,綠色低碳的能源體系加速構建。
“數字”驅變革,智賦萬企動能澎湃。
數字經濟浪潮下,益陽高位推動產業數字化。艾華集團的“精益生產管理”項目獲評國家級智能制造優秀場景;奧士康建成省級“5G+工業互聯網”示范工廠;一批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數字新基建”標志性項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十四五”期間,省級兩化融合貫標試點企業達82家,44家企業完成貫標獲證。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正為傳統產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創新引領,激活“創新益陽”源動力

大通湖區生態修復項目連續兩年入選“中國山水工程”典型案例。鐘 浩 攝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十四五”期間,益陽市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提升0.6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超10%,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1.4倍,技術合同交易額增長驚人的27.5倍。創新之火,已成燎原之勢。
突破“首字號”,搶占技術制高點。
全球首個再生稻無人(少人)智慧農場在大通湖成功投運,勾勒出未來農業的智慧圖景;國內首臺、全球最大規格剪切型GN700密煉機下線,彰顯高端裝備制造的硬核實力;國內首創使用碳熱場的鋰電負極一體化示范線、首臺寬色域高品質熱轉印真彩軟標設備……一批“首字號”創新成果的涌現,標志著益陽在部分領域正從“跟跑”向“并跑”“領跑”轉變。
搭建“強平臺”,構筑創新策源地。
“十四五”期間,益陽新增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家、企業技術中心2家、科技企業孵化器3家,各類國省級科技創新平臺總數超200家。益陽國家級農業科技園成功創建,赫山區建成省級創新型縣市,沅江市入選建設名單,桃江、南縣經開區轉型為省級高新區。創新平臺的集聚,為人才、技術、資本的碰撞提供了廣闊舞臺,12項省科學技術獎、79個省創新創業大賽獲獎項目,是這片沃土結出的碩果。

益陽重要文旅項目明清古巷強勢出圈,今年國慶期間累計接待游客近50萬人次。楊蘭鋒 攝
改革“破藩籬”,優化營商新環境。
改革與創新,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目標全面完成,市本級經營性國有資產規模突破千億元。“民營經濟30條”全面落實,全市經營主體達43.3萬戶。“無證明城市”建設成效明顯,政務服務效能全省前列。深入開展“送政策、解難題、優服務”活動,全面推行“121工作法”,問題解決率高達96.7%。“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日益優化的營商環境,正成為吸引要素集聚的“強磁場”。
開放協同,拓展“開放益陽”新空間
益陽堅持以開放促發展,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等國省戰略,在更大空間格局中謀劃自身發展,開放型經濟水平穩步提升。

益陽清溪村的“文學+文旅”模式入選全國文旅改革創新優秀案例。張榮華 攝
內需潛力持續釋放。
“十四五”期間,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7.9%,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定在50%以上。信維電科MLCC、艾華四期、益陽電廠擴能升級等一批重大產業和能源項目投產,安化抽水蓄能、金塘沖水庫等戰略性工程有序推進,為長遠發展積勢蓄能。
消費市場活力涌動。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7.6%,累計增長34.2%。從惠民購車節到“益陽味道”美食季,從鄉村振興農展會到文旅融合發展大會,一場場促消費活動點燃了城鄉消費熱情。電子商務活躍店鋪約1.5萬個,南縣羅文涂鴉、益陽明清古巷成為夜間消費新地標,“十四五”旅游總收入達1561.75億元。
區域協同步伐加快。
“東接東融”戰略深入實施,279家規模工業企業與長株潭728家企業建立緊密業務合作,艾華集團、漢森制藥等44家鏈主企業與長株潭186家企業攜手共進。161項高頻事項實現“跨市通辦”,與長沙建立異地代收代辦機制,要素流動更加順暢。
強中心城區戰略穩步推進,79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集聚,城市更新改造老舊小區565個,棚戶區改造完成1.2萬套,團洲南路、梓山東路等斷頭路拉通,明清古巷重現風采,資陽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經驗獲商務部推廣。一個更有溫度、更具活力的中心城區正在崛起。
開放能級不斷提升。
對外貿易實現“破零倍增”,本地貨源占比提升至90%以上,PCB、電容器出口額同比增長超20%。市級外貿平臺益陽長盈貿易公司組建運行,安化黑茶、桃江筍竹等入選省級縣域外貿特色產業集群試點。招商引資精準發力,通過“港洽周”“滬洽周”等平臺,累計簽約項目184個。湘商回歸成效顯著,累計新注冊企業230家,到位資金709.4億元,游子歸巢,反哺家鄉,成為益陽發展的重要力量。
綠水青山,描繪“綠色益陽”高顏值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十四五”期間,益陽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最動人的底色。

益陽鄉村人居環境煥然一新。圖為安化黃花溪村打造的網紅打卡點。張榮華 攝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資水蜿蜒,碧波蕩漾。國省控斷面水質優良率達93.9%,無劣V類水體。曾經困擾城市的12條黑臭水體完成治理,資水流域歷史遺留礦山重披綠裝。大通湖的蝶變尤為耀眼,其生態修復項目連續兩年入選“中國山水工程”典型案例,治理經驗兩度登上央視《焦點訪談》,從“水下荒漠”到“草長鶯飛”,大通湖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樣本。四項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超額完成,土壤和固廢管理穩步推進,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100%。
綠色低碳轉型加速推進。
單位GDP能耗控制在省定目標以內,成功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園區循環化改造深入推進,龍嶺產業開發區、益陽高新區等成功創建省級綠色園區。綠色制造體系不斷完善,新增國家級綠色工廠6家、省級47家。118家企業實施自愿性清潔生產。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較2020年增長130.45萬千瓦,達222.72萬千瓦。能源結構的優化調整,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綠色保障。
民生為本,書寫“幸福益陽”暖心事
發展的最終目的是造福人民。益陽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財政支出向民生領域傾斜,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益陽市持續實施“三微”改造項目,讓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城市溫度。圖為市中心城區一角。 張榮華 攝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至53.92%。水利設施提檔升級,完成246座水庫除險加固,桃花江灌區等煥發新生。新型基礎設施加速布局,4G網絡全覆蓋,5G基站達8727個,每萬人擁有23個,中心城區、重要功能區實現5G連續覆蓋。公共、專用充電樁達4255槍,為綠色出行保駕護航。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十四五”以來,益陽市累計促成就業超15萬人,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年均增長6.34%。健康益陽扎實推進,三級公立醫院達9家,醫聯體27個,成為全省首個“互聯網+醫療急救”先行先試城市,成功獲批湖南省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先導區。社會保障網越織越密,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338.57萬人,資陽區獲評國家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范基地。“一刻鐘”居家養老服務圈基本建成,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成色更足。
安全底線牢牢守住。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糧食總產穩定在230萬噸以上,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65.9萬畝,糧食倉容268萬噸,獲評全省糧食生產先進市州。能源安全保障有力,“十四五”末電力裝機規模可達640萬千瓦。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向好,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了安全穩定的環境。
當“十四五”的壯闊畫卷徐徐收卷,益陽交出的不僅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更是一部在時代激流中劈波斬浪的奮斗史詩。從電容器產業集群閃耀三湘到碳陶剎車盤駛向世界,從文學之鄉滋養精神家園到智慧醫療護佑百姓健康,在“三高四新”美好藍圖的引領下,益陽以敢為人先的銳氣、久久為功的韌勁,奮力譜寫了中國式現代化益陽新篇章。
風勁潮涌,自當揚帆破浪;任重道遠,更需策馬揚鞭。益陽,這座承載著歷史榮光與未來夢想的城市,正以更加堅定的文化自信、更加昂揚的奮斗姿態,在高質量發展的康莊大道上闊步前行,必將為“十五五”的宏圖畫卷增添更加絢麗的色彩!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