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慧。 通訊員 攝
【人物】
朱慧,女,2001年出生,湖南省常寧市西嶺鎮中心學校教導主任。2021年6月畢業于湖南師范大學,同年9月以特崗教師身份回鄉任教。參加工作以來,所教科目和班級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多次榮獲“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嘉獎。她利用業余時間以自媒體方式記錄教育生活,抖音號“西東東老師”粉絲超60萬,全網近70萬粉絲,受到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多家主流媒體關注。
【日志】
10月23日,晴。
又是一個通宵。凌晨5點半,我終于把國培項目的教案和PPT做完了。窗外天剛蒙蒙亮,學生們馬上要起床準備跑操了。我關掉電腦,揉了揉發酸的眼睛,喝掉杯子里最后一口涼透的茶,準備去操場看看。
寒來暑往,這樣的清晨,我已經經歷過不知多少次。
今年是我擔任教導主任的第一年,比當班主任還要累,不僅要抓自己班上的學生,還要管整個年級,從跑操到課堂,從午休到晚自習,再到一次次家訪,事無巨細,都要管。但我知道,這本就是我的責任。
記得剛當老師那年,我才19歲,班上大半學生都比我高,我只能叉著腰裝“兇”。如今,我成了全校最年輕的教導主任,“兇”已不必再裝。學生見了我,總會不自覺加快腳步。
我承認,我對學習抓得很緊,每周三、周五放學,別的班都放學了,我一把凳子、一把掃帚橫在教室門口,學生一個個背完書才能走。我清楚,對這些孩子而言,讀書,很可能是走出農村的唯一路徑。
去年,我接手了一個全校公認“最差”的班:成績倒數,班風渙散,調皮學生占了大半。我花了一年的時間,從家訪到談心,從班風建設到活動組織,一步一步把他們從倒數第一帶到正數第一。班上的獎狀,從零到掛滿一整面墻。
班上的呂文,是大家眼中“問題”最大的學生:上課不看黑板,衣服破著洞,頭發總是亂糟糟的。后來我知道,他媽媽很早就離開了他,爸爸在外打工,一年也回不來幾次。家里只有年邁的奶奶,除了給他做飯,別的也管不了。
這樣的孩子在我們學校太多了,他們的叛逆與頑皮,背后是渴望被看見、被關切的呼喊。
一次考試,呂文進步了一點。就是因為這一點點,我在班上鄭重頒給他一張“進步獎狀”。他愣在那里,從不敢相信到喜極而泣——那個瞬間,被我記錄了下來,后來被《人民日報》轉發。網友說:“這就是教育真正的意義。”
其實,我只是看見了他們,哪怕是一點點進步。
開始拍視頻,源于一次偶然的家訪。那天我去一個學生家里,看到年邁的奶奶獨自照顧孩子,家里雖然簡陋,但奶奶把一切收拾得干干凈凈。我把這段經歷剪成視頻發到網上,沒想到引來許多人關注。有人寄來衣服,有人捐來物資,當地政府也送來了生活用品。那一刻我明白:鏡頭是有力量的。
朋友問我:“朱慧,你這么忙,哪來的時間拍視頻?”其實我的視頻很簡單,一段音樂,幾個鏡頭,沒有復雜的剪輯,可正是這樣簡單的記錄,才更加真誠,更打動人心。
如今,我的賬號有了60多萬粉絲,很多人因為我,開始關注鄉村教育,關注留守兒童。今年,學校也成立了教育基金會,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開始幫助這些孩子。這就是我一直堅持拍視頻的原因——想讓更多人看到,在偏遠的鄉村,還有這樣一群孩子在努力,這樣一群老師在堅守。
賬號火了之后,教育局、宣傳部也曾多次邀請我到城里工作。明年合同到期,我可以選擇離開,但我不想走,我從小的夢想就是當老師,不教書,仿佛就失去了靈魂,我想我就是為教書而生的。
跑操的哨聲響起,朝陽穿破云層,金色的光芒灑在每個孩子身上,盡管一夜未眠,但望著他們奔跑的身影,看著他們朝氣蓬勃的臉龐,我又充滿了力量。
新的一天開始了,我和學生們的故事,還在繼續。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蔣詩雨 整理)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