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田育才 通訊員 黎治國
在湘西北的群山之間,桑植這座承載著紅色基因的小城,正被體育的激情喚醒。作為新中國體育事業奠基人賀龍元帥的故鄉,桑植以“體育強縣”為路徑,把“小城辦大賽”變成日常,讓體育紅利惠及全民,用體旅融合激活發展動能,讓“紅色桑植”在運動中煥發新生。
“小城辦大賽”成常態,構建全域賽事矩陣
10月19日,桑植縣第十屆運動會暨第五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圓滿閉幕。這場覆蓋城鄉的體育盛會,正是桑植“小城辦大賽”常態化發展的生動注腳。
作為國家體育總局定點幫扶縣,桑植依托“體育+”模式構建起“大型示范+小型多樣”的賽事體系。2023年至今,“中華益動行”紅色體育大會、“奧跑中國”全國系列賽、乒壇大V挑戰賽、CBA明星邀請賽、啦啦操全國社區運動會、全國廣場舞大賽等30余場“國字頭”賽事相繼落地,吸引來自重慶、湖北等地的近萬名選手參賽,持續刷新體育熱度。
桑植本土賽事同樣精彩紛呈。廖家村鎮的“妖氣洞杯”村BA籃球賽連續舉辦7天,吸引十里八鄉群眾圍觀,民宿入住率達100%,直接拉動消費近百萬元。全縣年均舉辦職工足球賽、羽毛球混合團體賽等50余場活動,參與人次超40萬,實現“月月有賽事、周周有活動、項項都精彩”。
賽事的常態化舉辦倒逼基礎設施升級。桑植對賀龍體育館、桑植一中體育場等場館進行改造,推進“體育進社區”,新增體育器材300余件,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從2021年的2.03平方米提升至2024年的2.88平方米,增速居全省前列。“通過承辦大型賽事,我們不僅鍛煉了辦賽能力,更讓桑植的知名度隨著賽事傳播到全國。”桑植縣委常委、副縣長宋云飛介紹道。
全民共享體育紅利,重塑健康生活方式
10月21日,清晨6時,洪家關鄉全民健身休閑驛站已聚集數十位晨練者,洪家關村村民、太極拳七星隊領隊韋先民格外精神:“以前這條路雜草叢生,現在變成了健身樂園,每天前來鍛煉,腰不酸腿不疼了。”這個由廢棄河堤改造的驛站,是桑植縣健身設施建設的一個縮影。
桑植累計投入2.3億元建成劉洪公路慢行道、長征步道、瀟湘健身步道等體育基礎設施,完善城鎮老舊小區體育設施,形成“縣有地標、鄉有樂園、村有站點”的格局。新建桑植縣文體中心成為地標性建筑,梅家山體育公園年入園鍛煉超50萬人次,澧水、郁水健身步道實現閉環串聯35條健身路徑,12個“農體工程”覆蓋全縣鄉鎮,讓器材進社區、進鄉村。
2024年,全縣新增公共體育場地面積24.4萬平方米,增長28.87%;人均場地面積達2.88平方米,增長29.15%。全縣公共體育場館免費開放,賀龍體育館年均接待健身群眾超100萬人次,羽毛球、氣排球等項目日均預約量達200人次。
“麻將聲少了,腳步聲多了。”國家體育總局奧體中心掛職干部、洪家關村駐村第一書記肖西巖的觀察道出變化。體育設施的完善催生全民健身熱潮,體育正讓健康生活方式扎根老區。
體旅融合促發展,激活縣域經濟新動能
“跑完步逛賀龍紀念館,憑賽事票根買白茶還能打八折!”湖北游客李娜的體驗,是桑植“賽事+文旅”模式的生動寫照。今年5月,中國戶外健身休閑大會期間,桑植為參賽選手準備的“賽事禮包”里,不僅有完賽證書,還包含賀龍故居、九天洞等景區免費門票,這種“運動+游覽”的組合,讓“以賽引流、以旅消費”成為現實。
桑植的體旅融合,始終緊扣“紅色”底色。投資2000萬元修建的12公里劉洪公路慢行道,既是騎行愛好者的樂園,也是一條“紅色旅游精品線”——沿途10個紅色解說牌,讓游客在騎行中聆聽紅軍故事;正在建設的湖南瀟湘步道,串聯走馬坪白族鄉阿巴砦、天子山賀龍公園等景區景點,形成“景景相連、體旅互通”的特色線路。2025年前三個季度,桑植預計接待游客240.31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1.9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8%和12%。
借力賽事經濟,“文體旅融合周”“票根經濟”等新場景持續涌現:在各大賽事舉行期間,農特產品展區里白族銀飾、桑植白茶被搶購一空,全縣300余家餐飲、酒店憑賽事票根提供八折優惠。目前,桑植正包裝38個體旅康養項目,南灘草原露營基地、八大公山越野賽道等新業態蓄勢待發,讓“體育+”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從“賀龍元帥故鄉”到“全國群眾體育工作先進單位”,從零散健身點到全域賽事網,桑植用體育改寫了小城命運。這里,既有“大賽的熱度”,又有“民生的溫度”,更有“發展的速度”,這座革命老區正以體育之名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