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王振亞 通訊員 陳蘇寧
不久前,應急管理部風險監測和火災綜合防治司專門通報表揚衡南縣茶市鎮怡海村應急避險案例:清明時節,村民發現該村的一段公路出現裂縫、即將塌方,第一時間上報,鎮、村兩級干部10分鐘內抵達現場采取應急措施,最終實現“零傷亡、零次生災害”。這生動詮釋了衡南縣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速度與溫度。
今年以來,衡南縣錨定黨建引領核心,創新推行“親近群眾、親力解難、親清有為”的“三親”工作法,結合村鎮實際探索特色治理路徑,讓基層治理既有民生溫度,又具實踐效能。
黨建領航,織密民生服務網
9月中旬,栗江鎮六合村養老中心內,72歲的王阿姨曬著太陽笑容滿面:“有人嘮嗑、有人照料,每餐兩葷一素一湯,醫生還常來檢查!”這溫暖一幕,是黨建領航破解民生難題的縮影。
針對農村空巢老人“看病、做飯、娛樂”三難問題,衡南縣以“村級主辦、互助服務”為核心,將黨旗插在養老服務最前沿,創新“屋場+養老服務”模式。六合村整合集體經濟與賢達鄉鄰捐贈資金,把閑置村屋改造成含16間適老化住房的養老驛站,同步配套日間照料、醫療保健功能區。截至目前,23位老人在此舒心養老,4位行動不便者每日有熱餐上門,“不離本土、養老無憂”的目標落地見效。
在就醫方面,衡南縣推動醫療服務從“坐等上門”轉向“主動入戶”,截至今年8月底,全縣已組建家庭醫生團隊435個、配備醫護人員1516人,簽約服務覆蓋居民超46萬人,重點人群簽約率達85.64%,縣級專家下沉基層指導320人次,發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卡》8.3萬張,用“零距離”服務守護群眾健康。
“三親”賦能,破解治理難題
衡南縣首創的“屋場懇談會+”基層治理模式,如今已升級為“三親”工作法,并在全縣范圍內全面推行。
“親近群眾”是治理的起點。在這一理念引領下,茶市鎮以扎實舉措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嚴格對標“四下基層”制度要求,深化“走找想促”活動實效,同步健全“三級包聯”工作體系,通過常態化走訪入戶的方式,精準收集群眾的訴求與意見建議,全力確保民意傳遞“不打烊”、問題收集“無遺漏”,讓群眾的聲音能及時被聽見、被回應。該鎮還專門設立“群眾說事日”,圍繞環境整治、產業發展等與群眾息息相關的民生重點議題,主動邀請群眾建言獻策,鼓勵大家結合生活實際提出想法與建議,讓決策更貼合群眾需求、更具民生溫度。
“親力解難”是治理的核心。9月17日,李女士到衡南縣綜治中心反映,她在衡南高新區一公司工作3天后被辭退,企業拒付工資。中心次日即組織雙方調解,工作人員既闡明勞動者獲取報酬的合法權益,也幫助企業規范用工流程,最終圓滿解決問題,實現“矛盾不上交”。
“親清有為”是治理的底線。今年7月,衡南縣委書記許達調研栗江鎮東方紅村蛋雞養殖產業時,發現該產業雖帶動就業增收,但存在規模化、標準化不足,產業路過窄等問題。他當即指示縣農業農村局加強產業指導,栗江鎮、縣公路養護中心全力保障基建,為企業發展掃清障礙,持續擦亮“只要在衡南、辦事都不難”的政務服務品牌。
據統計,推行“三親”工作法以來,衡南縣結合“四下基層”制度和“走找想促”活動,積極組織黨政干部深入基層,常態化收集民情民意,累計聽取群眾意見建議1038條,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598個。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