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試點到在全縣109個村鋪開,黃蜀葵產業成桑植縣基層發展“新引擎”——
錢袋鼓了,人心齊了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上官智慧 通訊員 王力黑
10月20日,桑植縣橋自彎鎮三合村的院壩里,拿到最后一批黃蜀葵采收款,52歲的姚菊英揣著2800元現金笑逐顏開:“只種了八分地,比往年種玉米、土豆多掙兩千多!”
至10月中旬,全縣3600余戶花農,陸續領到尾款。漫山金黃的黃蜀葵,不僅讓農戶腰包鼓了起來,還悄悄理順了鄉村的“人心脈絡”。
擴種有底氣,“抱團”托底增收
這些天,洪家關白族鄉玉泉村的魯觀鳳,正盤算著把種植面積翻一番。“今年培管得好,一畝穩掙3000多元,明年再多包幾畝也放心。”她說。
這份底氣,源自2021年空殼樹鄉白馬泉村的破局。當時,村支書彭長江引進黃蜀葵,卻遇“賣難、運難、動員難”:農戶怕“種得出賣不掉”,鮮花運輸損耗超20%,零散地塊沒人管技術。縣集體經濟辦蹲點后,推出“企業+村集體+農戶+互助組長”模式:企業保底收購,村集體提供種苗與技術,互助組長上門采收,解決了“三難”問題。
“種苗村送、技術村教、鮮花上門收,當月結錢,幾乎無風險!”采訪中,花農們紛紛感慨。
模式見效,共贏共生。官地坪鎮11歲的趙鑫淼與患病奶奶相依為命,村里幫忙協調2畝地種花,成了家里的重要收入來源;彭長江算了一筆賬:每公斤花,農戶得1.6元,互助組長拿0.3元,村集體留0.05元組織費,大家都有賺頭,產業才能長久。
今年,桑植5100余畝黃蜀葵全部售出,花農直接增收1000余萬元,村集體進賬103萬元。
家門口就業,不再“舍家奔波”
“能掙錢,又能照顧家,這樣的好事哪里找?”在廖家村鎮的黃蜀葵烘烤廠,52歲的向香秀一邊忙碌一邊告訴記者。
這座由村集體興建的工廠,依托全縣黃蜀葵加工需求,設有10個靈活崗位,優先招募留守老人和“寶媽”,每天工作約6小時,月收入約3500元,成為村民家門口就業的溫馨港灣。
陳家河鎮的蔡山則是返鄉代表。得知家鄉產業有保障,他果斷帶著妻兒回鄉,種了10畝黃蜀葵,“技術員上門教,采花期還能雇鄉親幫忙,每人每月多掙一千塊!”蔡山說。
當前,黃蜀葵在桑植織就了“家門口就業網”——
洪家關白族鄉的加工廠成了寶媽們的“彈性職場”;全縣120多名互助組長開著三輪車穿梭鄉間,把村路變成“增收路”;依托黃蜀葵的加工需求,8座加工廠、10條生產線為眾多村民提供了留在家鄉的理由。
比技能、賽增收,沒人閑扯是非了
“以前農閑,打麻將的多,鄰里糾紛也多。”洪家關白族鄉玉泉村老書記谷祥茂回憶。黃蜀葵產業落地后,村里聯合專業人士成立“勇士隊”,以“比花好、比掙得多”為導向,設產量獎、品質獎等,將村民精力從零散事務引向田間,形成“比技能、賽增收”的氛圍。
“黃蜀葵成了基層治理的‘潤滑劑’。”桑植縣集體經濟辦負責人汪正鄂說,產業覆蓋了17個鄉鎮109個村,鄉村的精氣神大不一樣了。
空殼樹鄉白馬泉村曾因土地灌溉問題糾紛不斷,如今村集體帶領留守老人們種植黃蜀葵,協調水源,矛盾大幅減少;陳家河鎮格溪村分紅會后,村民們不愿散去,熱烈討論著“明年擴種、能掙多少錢”的計劃。
“群眾找干部的內容也變了。”官地坪鎮趙家坪村支書趙敬俊介紹,過去村民是爭補貼、吵灌溉,現在大家到處問技術、盼培訓,都想著把黃蜀葵種好,多掙點錢。
如今,村集體召開產業會,村民們都早早搬來板凳,連七八十歲的老人也湊近聽講。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