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謝卓芳 見習記者 符碩
站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啟航的歷史交匯點,湖南交出了一份厚重的工業答卷。
10月22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省工信廳專場)。五年來,湖南以創新鏈、價值鏈、生態鏈“三鏈融合”發展路徑,推動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
(湖南舉辦工程機械展覽。圖源新湖南)
創新鏈突破,從“單點攻關”到“系統突圍”
今年6月,湖南航空動力產業迎來里程碑時刻:我國自主研制的AES100民用渦軸發動機在株洲獲頒生產許可證,并簽下首批銷售與租賃合同。這標志著我國已掌握自主研制和生產先進民用渦軸發動機能力,并形成完整供應鏈和產業鏈。
這款完全自主研制的航空發動機,不僅攻克了200余項關鍵技術,更推動產業鏈協同發展。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高校提供理論支撐,中國航發南方工業有限公司、中國航發湖南動力機械研究所等單位承擔關鍵部件研發制造,本土一批裝備企業參與配套研發,各類創新要素串聯成珠,最終結成碩果。
“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就研究什么;產業瓶頸在哪里,我們就攻關哪里。”省工信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以來,湖南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揭榜掛帥”機制,讓企業出題、科研界答題,真正打通創新與應用的壁壘。
在這一機制帶動下,全省組織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累計實施制造業關鍵產品“揭榜掛帥”項目113個,在液壓油缸、超大直徑盾構機主軸承、大飛機起落架等“卡脖子”領域成功打破國外壟斷。
(鐵建重工工廠內正在進行組裝的盾構機 。圖源新湖南)
在長沙,國家軌道交通裝備創新中心搭建的大功率氫燃料綜合測試平臺填補國內空白;在株洲,功率半導體構建起“芯片—模塊—裝備—系統”完整產業鏈,大功率晶閘管市占率全球第一;在湘潭,高分子復合材料中試平臺近3年孵化產品實現銷售收入超200億元……
推動創新從單兵作戰轉向系統集成,全省構建起“國家級引領、省級支撐、全領域覆蓋”的創新平臺體系。目前,全省已建成44家省級新材料中試平臺、79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5家國家級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
校企合作深化,進一步加速創新要素流動。近年來,湖南創新開展“雙進雙轉”活動,促進校企合作項目535個、合同金額7.9億元。
價值鏈提升,從“量的積累”到“質的溢價”
在湖南漣鋼的軋鋼車間,一卷卷薄如蟬翼的船舶鋼緩緩下線。這些厚度僅有0.3毫米的“鋼鐵絲綢”,即將發往沿海造船企業,用于建造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以前我們的鋼材是‘按噸賣’,現在是‘按卷賣’甚至‘按片賣’。同樣的鋼鐵,不同的價值。”車間負責人自豪地說。
(漣鋼工廠內機械臂自動抓取鋼板。圖源新湖南)
傳統產業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豐厚土壤。2024年,湖南鋼鐵行業的高端產品市場占有率實現新突破,船舶鋼、橋梁鋼等高端產品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利潤率水平穩居全國第一梯隊。
“老樹發新枝”的故事不斷上演。在岳陽,86家沿江化工企業搬遷改造任務即將全面完成,取而代之的是己內酰胺、乙烯等一批強鏈延鏈補鏈項目上馬,推動石化產業加速向“高端新材料”戰略轉型。株洲硬質合金集團通過技術改造,將硬質合金的附加值提升了3倍,產品遠銷歐美高端市場。
優勢產業加快突破“天花板”。工程機械產業向農機、應急裝備、礦山裝備等領域拓展,海外營收占比從20%大幅提升至60%。中車株洲所的新興業務占比已高達80%,從傳統的軌道交通裝備領域延伸到新能源、新材料、半導體等領域。
數字化轉型成為價值鏈提升的關鍵引擎。在楚天科技的智能工廠里,每條生產線都配備了智能感知系統,能夠實時監測設備運行狀態、自動調整生產參數。“通過數字化轉型,我們的產品良品率提升了15%,交貨周期縮短了30%。”企業負責人介紹。
“智賦萬企”行動正在全省深入推進。截至目前,湖南累計推動90.7萬家企業上云上平臺,培育17個國家級卓越級智能工廠。長沙、株洲、湘潭、衡陽、婁底5市入選全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形成“轉型一個、帶動一批、輻射一片”的示范效應。
生態鏈優化,從“大樹參天”到“草木蔥蘢”
10月20日,長株潭工程機械產業生態協同發展活動現場,三一、中聯、山河智能等行業龍頭企業共同發起成立“國之重器 使命擔當”國家重大工程服務聯盟,構建技術協同攻關聯合體。一批專注于關鍵零部件再制造修復材料研制的中小企業,通過簽約五大應用場景項目,找到與大企業協同創新的切入點。
既有“參天大樹”引領方向,也讓“灌木小草”盡情生長。該聯盟的運作機制,折射出湖南產業生態的深層邏輯——不止于簡單的產業配套,而是構建一個如熱帶雨林般物種豐富、彼此滋養的共生系統。
制度創新提供堅實保障。湖南率先建立省領導聯系產業鏈工作機制,13名省領導擔任“鏈長”,精準推進產業鏈發展。同時,出臺先進制造業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形成完善的政策支持體系。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通過“走找想促”“送解優”等特色舉措,湖南營商環境連續4年居全國前十、中西部第一。全省實現中小企業服務“一張網”四級互聯互通,累計服務企業超100萬家次。
(長沙經開區的三一重工廠房內。圖源新湖南)
鏈主強化“頭雁”作用。比如三一重工將120家供應商引入長沙經開區,使本地配套率提升至65%,生產成本降低18%。廣大中小企業專注走好“專精特新”之路。“十四五”以來,湖南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43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304家,較“十三五末”分別增長6.75倍、5.19倍,其中70%以上參與工業“六基”創新。
責編:蘭宇琪
一審:蘭宇琪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