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找活難”“招工難”,常德成立25家零工驛站,打造15分鐘創業就業服務圈
家門口的“就業橋”“暖心橋”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黃瓊 魯融冰 通訊員 趙進華 歐陽章俊
10月21日,常德市鼎城區謝家鋪鎮港中坪村零工驛站,工作人員劉琴正在幫村民整理待售農產品。幾年前,她因生育和身體原因一度待業在家,如今這個“家門口”的驛站,為她打開了就業新天地。
10月21日,常德市鼎城區港中坪村,村播助農實訓活動現場一片火熱。 歐陽章俊 攝(湖南圖片庫)
【時代命題】
“找活難”“招工難”并存,如何解難?
“我就想在家門口找份合適的活,此前一直沒能如愿。”劉琴告訴記者,她生娃后身體不好,加之要照看孩子,晚上不能加班,在就業市場屢屢碰壁。遭遇同樣困惑的,還有常德市武陵區寶媽李丹:“沒有一技之長,求職一次次被拒,壓力特別大。”
《常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大重點群體就業扶持,健全面向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制度”,將其作為譜寫民生幸福篇章的重要“樂章”。
“零工求職者往往對崗位與時間有著特定期待,很多外地返鄉者更面臨信息壁壘與人地生疏雙重挑戰。”資深職介工作者李慧分析,尤其是需要兼顧家庭的寶媽和精力有限的大齡群體,在就業市場本身就處于弱勢。
與零工群體“找活難”形成反差的,是企業“招工難”。
“以往一到暑期就鬧‘用工荒’。傳統招聘方式效率低、成本高,嚴重制約企業發展。”常德歡樂水世界相關負責人的“吐槽”,道出了不少企業的難題。
據常德市人力資源開發交流服務中心統計,零工市場求職者中,45歲以上大齡務工人員和寶媽群體占比達六成,解決這兩類人群的就業問題,成為亟待破解的難題。
面對零工“找活難”和企業“招工難”的雙重壓力,搭建便捷、高效的供需對接平臺迫在眉睫。
【政府作答】
下好“精準棋”,構建零工服務新生態
“三、二、一,上鏈接!”走進港中坪村零工驛站,一場助農直播正熱鬧進行。新鮮的瓜果蔬菜擺滿直播間,劉琴和團隊通過線上平臺幫村民賣貨,不少村民圍坐一旁助力。
今年6月,劉琴經人社部門推薦,在“鼎城零工”平臺發布求職視頻,很快得到回應。通過培訓后,她順利入職零工驛站,不僅在家門口實現就業,還成為一名直播助理,幫村民增收。
“‘鼎城零工’平臺開發了大量農村電商零工崗位,既盤活了農村寶媽就業資源,還帶動大齡工、失業人員等困難群體靈活就業。”鼎城區人力資源開發交流服務中心副主任高興國介紹,平臺還設置技能培訓板塊,根據企業和求職者需求上傳課程,從而提升求職者競爭力,降低企業培訓成本。
作為人社部門服務基層的延伸機構,港中坪村零工驛站依托鼎城區零工驛站、“鼎城零工”和“興鄉記”就業助農平臺,集成職業介紹、技能提升、創業孵化、直播助農等功能,深受村民認可。
驛站外墻上,企業最新招聘信息貼滿就業信息發布欄;驛站內,入口處兩塊電子屏滾動展示村民線上發布的求職信息;各式農產品在此陳列,通過線上平臺“飛”出鄉村,走進千家萬戶。
“我們將就業創業服務與農特產品銷售深度融合,打通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數字化鏈條,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等重點群體的用工幫扶,鏈條式帶動廣大農民就業增收。”高興國說,“鼎城零工”平臺目前已服務企業超500家,吸引1.54萬名求職者注冊。
港中坪村的實踐,是常德零工驛站建設的一個縮影。
常德人社部門建立動態更新收集系統,深入社區、線上招聘會、培訓會等場景,建立“零工就業需求臺賬”,積極對接企業、商圈門店等,精準發布用工需求。同時,指導支持縣市區建設地方特色零工驛站,打造多功能服務陣地。
常德市人社局副局長唐立新介紹,零工驛站重點提供“1+6”免費公共服務。緊貼靈活就業人員需求,力爭做到靈活就業人員“即來即招、即招即走”;結合實際,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政策咨詢、職業介紹、職業指導、職業培訓(創業培訓)信息推介、就業困難幫扶、勞動權益維護指引6項服務。
如今,常德零工驛站已有25家,可謂“遍地開花”。澧縣以萬達廣場零工市場為中心,聯動城區4個街道建設社區零工驛站,方便群眾在家門口求職;石門縣打造零工驛站,讓集政策咨詢、職業培訓指導、勞動維權于一體的就業服務,融入“15分鐘社區生活圈”。
“我們持續加強創業孵化基地、公共服務平臺、鄉村零工驛站建設,著力打造15分鐘創業就業服務圈。”唐立新表示,常德不斷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打造群眾家門口的就業服務站,促進人力資源高效匹配。
【百姓評卷】
驛站有用又有效
史美婷,是零工驛站幫扶成功的3萬余名對象中的一員。她對現在的工作十分滿意:“時間靈活、離家近,照顧家庭和賺錢兩不誤。”她說,零工驛站介紹的事,符合實際,做得來。
“以前找工作像大海撈針,現在效率高多了,體驗完全不一樣。”武陵區“90后”寶媽李丹,在人社部門建議下參加計算機免費培訓班,通過“常就業”平臺實現崗位精準匹配,她感慨地說,驛站有用又有效。
港中坪村村民陳華,5年前因工傷致高位截癱,一度對生活失去信心,如今在人社部門精準幫扶下,企業把手工活送到他家。“在家做手工活就能掙錢,活多掙得也多,他的性格比以前開朗多了。”陳華的妻子動情地說,勤快做事,自食其力,心里舒坦多了。
零工驛站不僅帶活了就業,還帶動百姓增收。
“以前賣菜,天沒亮就要去市場搶位置,現在把菜直接放到村里驛站,通過直播間很快就能賣出去。”港中坪村的周大姐成了直播間“常駐嘉賓”,也是村里小有名氣的“網紅”,“這兩個月光賣自家的菜就掙了上千元,鄰居們見我賣得好,都托我幫他們帶貨。”
受益的用人單位全市超過1500家。“今年通過零工平臺招人,招聘效率大大提高,再也沒有為‘用工荒’犯愁。”常德歡樂水世界相關負責人說,要大大點贊市人社部門,今年暑假專門為公司定制了組合招聘方案,短短一個月,就招募到超百名短期員工,保障旺季正常運營。
從“人找活”到“活找人”,從“馬路蹲活”到“線上匹配”,常德用一個個建在“家門口”的零工驛站,為群眾和企業架起一座座就業“暖心橋”。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