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徐德榮 唐曦
過去5年,衡陽以“省域副中心”的使命擔當,奮力推動產業體系重塑、基層治理革新、民生福祉升溫,以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彰顯了老工業基地的時代新姿。
地區生產總值從2020年的3508.5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4491.7億元,年均增速達6%,居全省第二;連續4年躋身全國數字百強城市、全國“城市科技創新競爭力”百強;“屋場懇談會”“灣村明白人”“衡陽義警”等基層治理品牌在國省推介;城鄉居民收入比從1.81優化至1.61,穩居全省第一。
產業迭代,現代化產業體系新動能“潮涌”
10月8日,“寧電入湘”工程正式投入商業運行。作為國家戰略工程,“寧電入湘”終點站落子衡陽,使衡陽換流站成為匯聚西部綠電的“核心樞紐”。
這是衡陽傳統優勢產業新動能“潮涌”的生動實踐。衡陽作為全國26個老工業基地之一,如何在已有工業基礎上“破繭”升級?衡陽市大力實施“制造立市、文旅興城”發展戰略,積極部署“穩五進三布二”的現代化產業格局,推動新舊動能轉換。
根基在“穩”,輸變電裝備、鹽鹵化工、鋼管及有色金屬、電子信息、核技術應用五大優勢產業“壓艙石”作用愈發堅實。過去5年,以衡陽為核心的衡長株潭特高壓輸變電裝備產業集群獲評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鹽鹵化工和銅鉛鋅材料產業集群相繼摘得“國字號”桂冠,旗下百億項目競相投產;衡鋼、五礦銅業等百億企業基石穩固,高諾銅業、水口山有色等后起之秀正奮力沖擊百億目標;核技術應用則憑借“一集團一校一園”的獨特優勢,成為衡陽最鮮明的特色標識之一。
動能靠“進”,智能衡器計量、資源循環利用、數字經濟三大新興產業勢如破竹。智能衡器計量產業被列為全省第13條重點產業鏈,今年產業規模將突破200億元大關;坐擁全省15個化工園區中的4席,為資源循環利用提供堅實舞臺;“衡州大道數字經濟走廊”沿線25公里建有近200萬平方米的現代化樓宇,規劃布局了20個專業園區,目前已集聚4862家企業,成為省內重要的數字產業集聚高地。
布局向“前”,人形機器人和商業載人航天兩大未來產業為衡陽錨定了星辰大海的征途。潤澤科技建設14萬平方米人形機器人產業園;上市企業美湖股份的核心組件已成功進入騰訊、螞蟻機器人的供應鏈;推動北京穿越者載人航天科技公司落子布局……衡陽為“十五五”乃至更長遠的未來埋下產業“金種子”。
多元共治,社會治理呈現新格局
10月18日晚,衡陽市體育中心迎來“湘超”周末,一場激烈的足球對決點燃全場氣氛,萬余名球迷的吶喊聲震耳欲聾。場外,身著“衡陽群眾”馬甲的志愿者們正在有序引導人流、維持秩序,他們專業的身影與場內熱烈的賽況,共同構成一幅活力與秩序交織的城市畫卷。
這一幕正是衡陽在“十四五”期間探索社會治理新路,構建“多元共治”新格局的生動縮影。5年來,從激情洋溢的群眾體育賽場到日夜守望的街頭巷陌,一批叫響全國、全省推介的衡陽基層治理品牌破土而出。
“屋場懇談會”以“圍爐夜話”式的親切與高效,將政策宣講、民意收集、矛盾化解一站式前置到村民家門口,成為暢通社會治理“末梢循環”的金字招牌,2023年獲評全省“楓橋式工作法”。
“灣村明白人”組織起一批有威望、講公道、熱心腸的退休教師、黨員干部、致富能手等,利用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在田間地頭、房前屋后,用鄉音土語巧妙化解鄰里糾紛,引導文明鄉風。該模式入選第四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
由數萬名熱心市民組成的“衡陽義警”,常態化參與治安巡邏、應急救助、法治宣傳,與專業警力相輔相成,實現了“警力有限、民力無窮”的效能倍增,該模式被中國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收錄。
民生升溫,“幸福賬單”彰顯溫暖底色
清晨,修繕一新的石鼓書院內書香彌漫,市民在此吟唱誦讀;午后,整潔雅致的街口小公園里,老人們下棋練劍,孩童們嬉戲玩耍;傍晚,居民小區新裝的健身器材旁,街坊鄰里閑話家常……
“十四五”期間,衡陽市將一份寫滿獲得感的“幸福賬單”作為發展的溫暖底色,讓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設成果切實惠及千家萬戶。
這張賬單,寫滿“文旅惠民”的歡歌。衡陽市以承辦第三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為契機,實施了一批景區提質、街巷更新工程,東洲島、石鼓書院等“城市客廳”風貌煥新,眾多“口袋公園”讓市民推窗見綠、出門進園。更依托第三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帶來的平臺效應,持續開展“周末音樂會”“非遺集市”等惠民文化活動,推動公共文化場館延時開放、優惠預約,真正讓文旅發展成果轉化為市民可感可及的高品質生活。
這張賬單,夯實“病有良醫”的依靠。衡陽市婦幼保健院新院、市中心醫院異地新建等重大項目穩步推進,新增醫療床位穩步增長。智慧醫院建設讓“指尖上的醫療服務”成為常態,緊密型醫聯體、醫共體建設推動優質資源下沉,社區居民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讓“健康守門人”制度更加堅實。
這張賬單,筑牢“學有優教”的基石。“十四五”期間,一大批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投入使用,“大班額”有效化解。同時,通過集團化辦學、名師工作室等舉措,努力推動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走向“優質均衡”,讓孩子們在家門口上好學。
這張賬單,兌現“住有宜居”的承諾。衡陽以改革創新破題,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行“房票”安置制度,為征遷居民提供更多元、更自主的安家選擇。并加快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從樓體破舊、管線老化到外墻嶄新、管網通暢、環境整潔,從加裝電梯到新增停車位、健身器材,這些“關鍵小事”的系統解決,不僅提升了城市顏值,更切實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質,將高質量發展的“大圖景”與民生福祉的“小確幸”緊密相連。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