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款“打工”機器人大顯身手
打造智慧工地,長沙機場配套“中樞”已有13棟建筑完成封頂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珂 通訊員 周琴 劉彬
秋意漸濃,正是重點工程建設的黃金時節(jié)。近日,長沙機場改擴建工程綜合業(yè)務用房及職工生活服務中心工程項目施工現場機器轟鳴,工人們有條不紊地作業(yè)。“近期,我們項目綜合業(yè)務用房地塊最后一棟建筑順利完成封頂,標志著工程建設邁入全新階段。”項目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已有13棟建筑完成封頂。
該項目毗鄰長沙機場T3航站樓,總建筑面積超10萬平方米,由湖南建投建工集團承建。作為長沙機場的配套“中樞”,該項目集綜合業(yè)務用房、職工生活服務中心、急救中心等功能于一體,是助力機場高效運行的重要支撐。
數字化賦能,首個成控管理平臺試點
值得關注的是,該項目是湖南建投集團成控數字化管理平臺的首個試點項目。“以前物資從采購到結算均需跨部門層層審批,手續(xù)繁雜耗時長;現在全流程線上流轉,效率大幅提升。”該項目商務策劃專員介紹。
該平臺于2023年底啟動建設,2024年10月率先在湖南建工集團試點。其以數字化手段重塑傳統(tǒng)工程成本管理模式,成為湖南建投集團推動數字化轉型的標志性成果,為項目高效生產注入“加速度”。
它能實現從項目成本預測、招采、合同簽訂到物資出入庫、業(yè)財一體化、結算支付的全流程線上協(xié)同管理;橫向集成集團市場營銷與財務系統(tǒng),縱向打通各級子公司及多元業(yè)態(tài)項目場景。通過數據融合共享,可自動完成成本數據匯總分析,實時生成風險預警,為管理決策提供有力支撐;并與企業(yè)微信打通,實現7×24小時移動云辦公,保障資源調度“零延誤”。
項目執(zhí)行層面,系統(tǒng)可實時分解最小成本單元,助力精準掌控微觀成本;決策層則可通過數據駕駛艙,即時掌握項目、子公司與集團三級成本動態(tài),推動管理模式從“人管”向“智能管控”升級,打破“數據孤島”。
“機器人+BIM”打造智慧工地
走進項目現場的智能建造展示區(qū),多款“打工”機器人格外吸睛:混凝土地面整平機器人提升施工平整度,智能灑掃機器人穿梭保潔,實測實量機器人保障數據精準。
“這些隔墻板每塊重近400斤、高4米,全部由ALC輕質隔墻板搬運安裝機器人精準吊運安裝。”項目經理杜海介紹。
BIM技術貫穿設計、生產、施工、運維全周期。通過BIM算法優(yōu)化施工方案,利用三維模型提前規(guī)避圖紙碰撞問題,優(yōu)化水電管線布局。
項目還依托BIM創(chuàng)新打造“虛擬樣板”,依據施工規(guī)范構建關鍵工序與節(jié)點做法的模型,作為實體施工參照,讓“看不見的精準”轉化為“摸得著的品質”。
此外,項目裝配式應用比例超51%,設置預制疊合板、結構空腔柱、實心柱等構件樣板,從源頭防范質量通病。
精細化管理,夯實質量基石
面對20多個單體樓棟、多地塊同步施工、多專業(yè)交叉作業(yè)等復雜情況,項目采用“分區(qū)分段、動態(tài)管控”創(chuàng)新策略,實現網格化管理,破解“點多面廣”的管理難題。
“我們將各個節(jié)點及工作面細化成圖、掛圖作戰(zhàn),科學調配各項資源,實現工序零斷點、資源零冗余。”杜海說。
質量管控方面,項目嚴格執(zhí)行“首件制+可視化交底”,針對支模架、砌體等關鍵工序設置28個實體樣板區(qū);并打造質量通病展示區(qū),1∶1實體還原常見質量問題,讓標準一目了然,幫助施工人員規(guī)避風險、提升實操水平。
9月中旬,該項目被選為長沙市2025年建筑工程“質量月”觀摩點之一,其標準化建設實踐獲得行業(yè)主管部門與專家的高度認可。
“下一步,團隊將繼續(xù)嚴格貫徹標準化建設要求,在保質量、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推進工程建設,致力打造‘平安、綠色、智慧、人文’的標志性工程,為長沙機場改擴建和湖南‘交通強省’建設貢獻力量。”項目黨支部副書記周琴表示。
目前,這座占地超10萬平方米的“職工大院”正從“藍圖”加速邁向“實景”,預計2026年年中完工。建成后,該項目將滿足機場上千名職工的住宿、餐飲及文娛需求,同步提升機場安保響應、醫(yī)療急救及電力保障能力,成為機場高效運行的“超級引擎”和職工的“溫暖港灣”。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長沙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