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整合多方資源,織密“原居安養”服務網
養老“不離家、不離親、不離群”

10月16日,衡陽市蒸湘區紅湘街道學院路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食堂,老人們吃得有滋有味。通訊員 攝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周怡然 曾愉捷 通訊員 譚群
在衡陽市蒸湘區紅湘街道學院路社區,一座由老舊房屋改造而成的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成為“原居安養”方式的實踐平臺。這里不僅為老人提供用餐、活動場所,更整合了上門服務、日間照料與精神慰藉等多元功能,成為扎根社區的養老“總服務臺”,托起了老年人“不離家、不離親、不離群”的安養期盼。
【時代命題】
如何破解家門口養老難題
“社區里有不少是南華大學、冶金廠等單位的退休職工,子女多在外地工作,許多老人獨自生活,一日三餐成了每天必須面對的現實難題。”10月22日,衡陽市蒸湘區紅湘街道,民政部門工作人員向記者談起家門口的養老難題。
紅湘街道橫跨衡陽市新老城區,片區開放式老舊社區密集,老年人口集中。以學院路社區為例,60歲以上老人占比約20%,附近的冶金社區這一比例超過21%。而這些老年群體中,獨居、空巢、失能與半失能老人又占據相當高的比例。
作為全國26個老工業基地之一,衡陽老廠區眾多、單位社區密集。截至2024年底,衡陽60歲及以上的老人有148.04萬人,占總人口的23%。
對于不少老人而言,除了生活的不便,更難排解的是精神上的孤獨。“整天都說不上幾句話,電視成了唯一的伴。”住在冶金社區的吳奶奶這樣描述自己曾經的日常。
面對這些現實需求,現有服務卻難以全面覆蓋。
專業養老機構價格較高,普通家政服務又欠缺醫療照護與情感陪伴等專業支持。更重要的是,許多老人對居住多年的家和社區懷有深厚感情,不愿輕易離開。他們期盼的,是在家門口就能獲得綜合性、專業化的養老服務。
如何構建一個真正扎根社區、可持續的養老服務模式,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安心養老,已成為城市治理中亟待破解的必答題。
【政府作答】
引入專業力量,打造“不離家”的養老網絡
“在熟悉的環境中安享晚年,是老年人的普遍愿望,也是我們工作的方向。”蒸湘區民政局局長王佩莉介紹,該區通過“政府購買+運營補貼”方式,引入漢瑞、悅享、頤興等專業養老機構,承建街道級綜合養老服務中心,不斷豐富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供給。
學院路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正是在此思路下成長起來的一個典型代表。運營方頤興養老服務公司在蒸湘區有著一家寄宿制養老院,是該區唯一獲評四星級的養老機構。自2021年起,該公司開始承接政府的居家上門服務項目,在周邊社區積累了深厚的信任基礎。
一方有團隊、有經驗,另一方有政策、有需求,在區民政局和街道社區的推動下,政府提供建設補貼和運營補貼,機構投入場地與人力負責具體運營。2024年12月,學院路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正式營業。
目前,中心日均接待約50位老人用餐,并為15位行動不便者提供上門送餐服務。除了日常供餐,中心還有休息室、棋牌室、康復理療室等多功能空間。中心還定期組織健康檢測、康復理療等專業服務。不便出門的老人,可通過衡陽智慧養老服務平臺下單,享受助浴、保潔等上門服務。對社區老人來說,這里不僅是解決吃飯的地方,更是有煙火氣和人情味的溫馨港灣。
在運營上,中心采取半公益性質的市場化路徑。中心實行階梯收費:60至69歲10元/餐,70至79歲9元/餐,80歲以上及低保老人8元/餐,特困和殘疾老人免費。食堂雖難以盈利,但通過低于市場價的家政、日托等服務形成補充,例如全屋保潔僅100元左右,再結合政府補貼,共同支撐中心持續運轉。
如今,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已是許多老人離不開的“第二個家”。健康老人來這里打牌、聊天、參加文藝活動。半失能老人在專業的日托服務下得到悉心照護。失能老人則通過便捷的上門服務,滿足其日常需求。中心負責人何小芳介紹,下一步還將引入老年大學課程,把這個家進一步打造成老人們的精神家園。
通過整合多方資源,衡陽正全面織密“原居安養”服務網絡。蒸湘區引入市場化力量,打造“沐鄰食堂”等助餐點;衡南縣創新“屋場+養老服務”模式,推動城鄉養老一體發展;衡山縣發揮“片組鄰三長”機制優勢,構建農村養老互助服務體系。目前全市已建成124個養老服務中心,覆蓋范圍持續擴大。
【百姓評卷】
養老服務中心成老人“第二個家”
年過七旬的胡奶奶獨自居住,因擔心是推銷或詐騙,最初還將上門的工作人員拒之門外。
“半年多時間,工作人員一次又一次上門,幫我搞衛生,陪我聊天,我特別感動。”胡奶奶真誠地說。聽說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開業,她主動前來用餐,現在已成為這里的“忠實粉絲”。
陳光宗老人和小兒子因病長期臥床,80歲的老伴獨自照料力不從心,大兒子下班后也要接力看護。服務中心了解到情況后,每天派護理員上門,為老人和小兒子送餐,翻身、擦浴、做康復按摩。“中心為我們解決了吃飯和照護兩大難題,我們也能喘口氣了。”大兒子夸贊中心的服務既專業又貼心,全家人打心底里認可這份幫助。
中午時分,蒸湘區學院路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食堂里暖意融融,三葷三素一湯自選,軟爛清淡的口味,實惠的價格,老人們吃得有滋有味。“這飯菜比家里做得香,還便宜,每天準點吃上熱飯熱菜,節日還有包粽子、文藝演出等活動,熱鬧得很!”清晨,彭大姐便和幾位老友來到養老服務中心,聊天、鍛煉、做理療……一待就是一整天。
“誰言孤獨無人問?且看翁婆興趣多!”退休老人李中華用自己寫的小詩表達舒暢的心情:“我們不想去養老機構,但又確實需要人幫忙,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就在家門口,方便又貼心,讓我們的晚年生活有滋有味。”
一餐熱飯,一次陪伴,一場及時的健康關懷……在衡陽,以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為樞紐的“原居安養”網絡正不斷扎根,讓老年人在熟悉的街巷中,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安”的幸福生活。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