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見習記者 楊建建 記者 奉永成 通訊員 黃冰妍 朱孝天
十月的澧陽平原,晚稻稻浪翻涌,豐收在望。田間地頭,像人體毛細血管一樣密布的干、支、斗、農、毛渠,為莊稼地引來汩汩活水。
“十四五”期間,澧陽平原灌區抓住水利部改革試點契機,大力開展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現代化智慧灌區建設,讓一渠“活水”暢流田間,為保障糧食安全注入了強勁動能。
搭平臺:智能管水種出高產田
10月24日,澧縣澧西街道石塘堰村種糧大戶金松林站在田坎上,用手機往灌溉系統設備上輕輕一放,“嘀”一聲響后,從澧陽平原灌區引流過來的水便從田里冒了出來。
“現在,我一個人就能輕輕松松完成200畝田的灌溉。”金松林說。以前,灌溉高峰期需要10個人齊上陣,沒日沒夜地干,水還經常到不了每一丘田里。
在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中,澧陽平原灌區推動田間水網建設,搭建信息化管理平臺。田間水網按照“宜渠則渠、宜管則管”原則建設,提高了用水效率,信息化管理平臺則讓用水更方便。
在澧陽平原灌區信息化平臺控制室,記者看到,整個灌區的灌溉情況形成了一張“智能圖”,鼠標一點,信息采集、配水調度、水費管理等一目了然。工作人員可提前根據莊稼需水量,科學調度用水。
從以前“提水澆”到現在“指尖灌”,灌溉方便了,田地也更加高產。“用水節省了三分之一,成本降了一半,今年畝產與去年相比可增加上百斤。”金松林說。
建機制:同樣灌溉面積的用水量大幅降低
澧陽平原灌區灌溉面積40.49萬畝,水資源相對豐富,但骨干工程建成已久,田間渠系“中梗阻”問題突出,水流不到田里。遇到干旱,用水矛盾日益顯現,改革破局成為必由之路。
在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過程中,澧縣建立起用水管理、水價執行、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等機制,打出了一套節水“組合拳”。
有補有獎,節水有甜頭。澧縣精細核算從水庫到田間的成本,定下一個公平的基準水價,同時實施政府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2024年,澧陽平原灌區真金白銀的補貼和獎勵資金發放116萬元,農戶節水嘗到了甜頭。
管水也變得更科學。過去用水就像是吃“大鍋飯”一樣,上游用不完,下游干著急。現在,灌區把每年的可用水量像“分蛋糕”一樣,提前分配到各個鄉鎮,年初報計劃,灌區根據計劃通過計量設施和信息化手段實現精準管水。
截至10月24日,今年澧陽平原灌區已放水灌溉12輪,水量12117萬立方米,灌溉面積與去年相同,但節水量達790萬立方米。
引資本:“投貸聯動”提供管家式服務
現代化的灌區需要現代化的工程體系作為支撐。面對數億元的資金需求,澧陽平原灌區統籌整灌區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續建配套及現代化改造項目,創新采用“投貸聯動”模式,引入社會資本,激活一渠水。
“以‘投貸聯動+社會資本’模式破解資金瓶頸,打通灌溉‘最后一公里’。”澧陽平原灌區管理處副主任傅先菊說。投貸聯動模式成功吸引了中國農業發展集團下屬公司中農發湖南公司投資,解決了近8億元的項目資金缺口。
“我們和灌區成立聯合運營公司,就像是小區的物業公司一樣,提供管家式服務。”中農發湖南公司總經理翁偉杰說,以前,末端渠系沒有人管,以后將有“管家”進行及時維護與管理。
投貸聯動引入社會資本,實現多方共贏。澧縣通過“先建后補”方式,整合上級補助資金、指標交易收益等予以支持;社會資本通過參與運營獲得水費收入、土地流轉和農產品精深加工等收益;灌區水渠有了專人管護,現代化建設加速推進;農戶用水更方便,成本更低。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