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講解員正在長沙博物館“不盡長江滾滾來——長江與中華文明展”講解。通訊員 攝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徐孫雅釧 李倩
小講解員生動講解、大眾參與展覽“二創”、快閃、劇本游……10月22日,“不盡長江滾滾來——長江與中華文明展”(簡稱“長江與中華文明展”)在長沙博物館落幕,約百天時間吸引了73.9萬人次參觀。傳統講座之外,文博工作者通過各種創意活動,幫助人們讀懂良渚之城、寶墩之邑、炭河爐火、江南織造等文明閃光點的豐富內涵。
河姆渡“史前小豬”講解員今年9歲
“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人,在距今4000至7000年前就已經有了較為精細的器物創造。比如這件豬紋陶缽。”繪聲繪色、落落大方,吸引眾多觀眾聆聽的講解員李梓嫣就讀于長沙市周南梅溪湖小學,今年9歲。
今年暑期,長沙博物館“星博少年說”的小講解員們首次亮相,成為展廳內一道美麗的風景。
博物館展覽專業性極強,培養小講解員并非易事。何況,“不盡長江滾滾來——長江與中華文明展”是今年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的主題展覽。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歷史學院教授賀云翱認為,展覽從時間、空間、內涵、形態、技術等方面,科學地展現了長江演化的進程;通過代表性文物及多個組合,富有邏輯地展示了長江文化在不同時代的獨特的創造性。
展覽的高品質,增加了培養小講解員的難度。怎么辦?專業老師帶領孩子們系統深入了解展覽,深入淺出地梳理長江與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用生動的故事幫助孩子們理解。
繪畫、AI、短視頻,在“二創”中了解長江
9月27日,“江河萬古·館校共育”不盡長江滾滾來特展館校合作成果展覽在長沙博物館開幕,展出長沙市實驗中學、國防科技大學附屬中學、大同第三小學等5所學校學生的近200件優秀作品。
長郡雙語中學初二學生李明軒的畫作聚焦三星堆遺址的青銅器。為了更好地理解展覽,他做足了功課。
“三星堆的青銅器不僅神秘,還代表著高超的技術水平。在新石器時代,良渚先民制作了玉琮、玉鐲,玉琮上甚至雕刻有很細的線條,這是現代人不敢想象的。”李明軒告訴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歷史上很多知名的都城和文化都出自北方的黃河流域,他看了展覽并進一步查找資料后發現,長江流域的文明竟然如此豐富多彩,很多科技還很先進。
四羊方尊跳舞、文物組團開演唱會、唐代金杯引發李白“莫使金樽空對月”的詩意聯想……2個多月時間,長沙博物館、湖南日報社共同主辦的“跟著文物看長江”我給國寶留個影線上投稿活動點擊量達231.1萬,約700件(組)攝影、創意海報、短視頻等作品展示了廣大網友的奇思妙想。
從事AI動畫、視頻創作的“95后”楊峰特意制作了一支古風MV《長江記憶》投稿。他說:“文物里藏著文明密碼,大量考古成果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我覺得將AI與中國傳統美術結合進行創作,能較好展現長江與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
快閃、劇本游、換水游戲,讓更多人“暢游長江”
快閃、水瓶“換”水、劇本游、創意文創等,用更加輕松易懂的方式,讓觀眾沉浸式了解長江與中華文明。
孩子們化身“長江小水滴”,在展廳中的NPC角色的引導下沿“江”而下,辨識骨耜,臨摹良渚玉琮,完成青銅器的配對,進行陶瓷彩繪創作。深度結合展覽的《小水滴成長記》沉浸式劇本游,讓孩子們在真實的文物場景中與歷史對話。
用空瓶換一杯“江水”,觀眾親手將“江水”從任意一條“支流”注入“長江”,看著水流不斷匯合,從西至東在“祖國大地”上流淌。你的血液是否開始悄悄澎湃了起來?
“情景表演”與“環境舞蹈”結合,“溯源·星火初燃”“鼎盛·海絲商夢”等5場快閃演出,帶領觀眾領略長江流域文明發展歷程。灑灑水就露出四羊方尊等國寶“真容”的明信片,可打卡、可吟詩的詩詞林,游戲升級模式的“一滴江水看中華”數字展覽……跨界合作與新穎表達,讓更多人在“長江”中“暢游”。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