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株洲市淥口區淦田鎮的軍山。 通訊員 攝
梁瑞郴
淦,天下五行元素有其二。金、木、水、火、土,四季循環,時序更迭,金和水,是其中二項,與時序四季相對應,正隱含秋收冬藏。
許慎的《說文解字》對“淦”的釋義是“(卷十一)水淦,水入船中也。一日泥也。從水金聲。汵,淦或從今。古暗切。”
今日株洲淥口區的淦田得名,是因其依畔大河湘江,又盛產沙金,故從水入金,成“淦”字也。又江東沃野延綿,良田萬頃,則以田字呼應淦字,得“淦田”名。
黃葉散岸,秋色橫江,我們從長沙溯江而上,來尋覓千年古鎮淦田。說是千年,并非號稱千年,而是有史可證,有據可查。東漢三分天下之時,吳國在此設縣治,史稱“建寧”,可見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地位。
歷史的翻覆,時代的變遷,風流總被風吹雨打去。不難看到,千年以降,多少城池古邑煙消云散,只剩下舊痕點點,哀嘆聲聲。但淦田卻能賡續建寧的血脈,一如舊時的繁華。
對歷史的追尋,對遺存的踏訪,實在是一種體悟和感懷。我們在淦田古鎮徜徉漫步,當年的麻石板路已鋪就成平整的瀝青路,那些逼仄巷子的圍墻,已涂飾成白墻青瓦,時代的標語與圖畫點綴其中,在古意中透出新風。有人認為少了點古意,破壞了保護。我卻不以為然。我以為,如果時代社會的進步,不能以當下民生的福祉為要義,不能辨識遺存保護的價值和意義,則可能讓遺存變成因襲的包袱、進步的障礙。
我曾經在郴州進行過對古村落的踏訪。其間不乏震撼人心的古村,其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宗教的價值自不待言,而且這些古村現今還是人丁興旺,民風淳樸,體量巨大,德化場所。然而,也有不少古村落體量小,破敗殘,多空心,已成鄉愁殘片。我曾大聲呼吁,政府可否組織專家,對其村落進行一次全面考查規劃,哪些該保護,哪些可以忽略不計,分層級選優淘劣,以避免一哄而上,分散保護資金。古村的保護,實在是應視其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有選擇有重點加以保護,以去蕪存菁,古為今用。
淦田古鎮的保護,是立足于當前現實。照實說,它并非有特別的文物價值的古鎮,而只是一塊適宜人居的風水寶地,它在舊有古鎮元素的基礎上,注入時代的風尚,超市、市場、歌廳、發廊、酒店、茶館……現代城邑生活諸多元素,都鑲嵌于古鎮生活之中。
站立于淦田碼頭,凝望滾滾北去的湘江波濤,我看我聞,我思我索。舊碼頭雖荒草萋萋,仍有輪渡橫亙其中,當年繁盛仍依稀可辨。史載明清以來,因水運貿易昌盛,淦田古鎮形成了一巷三街六碼頭的格局。眾所周知,大江大水是中國城邑古鎮興盛的區位優勢,集散碼頭文化,是時代物暢其流,通江達海的交通命脈。許多古鎮命運的跌宕,非人為,而是天賜。從淥口沿湘江上溯,從昭陵古鎮、淦田古鎮到朱亭古鎮,水無疑托起了祖先當年的夢想。人類逐水而居,逐水而興,逐水而富。即便今天不以水運為最主要的交通,水和空氣仍是滋潤的生命之本。沉寂非人力,代謝成古今。我們在走走停停中感受時代的變遷。
在古巷中,我們與幾位閑適的老太太攀談。問年紀,她們爽朗一笑,答:80多歲了。在這里出生長大的嗎?她們點頭,笑說:一輩子沒離開過。這里舒服嗎?她們豎起大拇指說:空氣好、水好、衛生好、鄰居好!臉色安詳,語氣舒緩,神態輕松,怡然自得,讓人穿越時空,恍若桃源。人生老而能復返自然,終得寧靜,夫復何求?
我的思索,并不止于淦田古鎮,在晨曦暮色的穿行中,淦田的山山嶺嶺,時時闖入我的眼中,那些竹浪翻滾的連綿山巒、稻菽金黃的良田沃土、溪流潺潺的縱橫溝壑、星星點點的農家屋舍。這是湘江東岸溫暖的山居田園,我稱之為小山小水,江南這種非大山大水的丘陵,是最適宜人居的山地,它清明平和,溫馨舒卷。隨行的朋友告知這是羅霄山脈的余脈,淦田最高峰軍山,海拔773米,毗鄰攸縣和醴陵。
那天不巧氣溫陡升,我們無法登頂,但在離山頂數十米的停車處,卻見到山民正在用無人機吊運預制板及水泥砂石等基建材料,令人眼睛一亮,真可謂科技進山,別開新面。這是刷亮軍山的一張嶄新名片。
只有在此時,我才真正認識“淦田之淦”。它絕非舊日繁華之夢,因通江達海而金山如壘,因物暢其流而財富豐盈。淦田,山水相依,水生萬物,田生百谷,物阜民豐。友人姜滿珍告知,此地最大的特點,就是民風淳樸,即使是外面的世界人心不古,這里百姓卻仍然樸實厚道。
我不由想起,當地文史學家告知,這里曾有舜帝南巡游歷之地。據清《湘潭縣志》載,舜帝南巡,曾游歷淦田,其曰:“君山在縣東南百五十里,屆歷山之北,舊以為舜巡所歷。”淦田歷山,曾為帝王游歷駐蹕之處,故山川形勝,也有德化之氣。德為良田萬世種,種德為本,千年的熏染教化,終使淦田成為一片種德如金的土地。
車行大地,從歸鄉谷到清溪、八斗、軍山,蜿蜒的山道旁,到處是一片鵝黃青綠,那是鋪滿喜悅的豐收之景。由此,也印證了淦田為農產豐富、種類繁多的勤耕之地。
民生為天,五谷為本。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這并非小農經濟,所謂安居樂業,這才是根本,手中無糧,何以安居樂業?豐衣足食,方有鄉民之眾樂,天下之大安!
我靜靜注視著田野的秋色,驀然腦海中跳出毛主席的詩行,“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這是新中國成立十年后中國農村的寫照。毛主席將中國農民喻為英雄,這是多么高的禮贊。我仿佛在這一刻,悟到淦田一日,捕捉到“淦田之淦”金子般的真正含義。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