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劉忠松(右一)和康雷(右二)在實驗室觀察油菜苗長勢。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健 攝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胡盼盼 通訊員 庹煉 青曉彤
深秋,日暖,正是油菜播種的好時候。10月25日,瀏陽市沿溪鎮花園村的地里,湖南農業大學“85后”教授康雷俯身挖穴、撒油菜種子、覆土,熟練程度不亞于老農民。
記者注意到,深褐色的土壤里,一粒粒黃色的油菜種子十分醒目。而平時我們見到的油菜籽,一般是黑色的。
科學家日常研究發現,油菜黃籽比黑籽含油量高,而且無色素,油質清亮。但是,什么原因導致油菜籽出現不同顏色?如何培育出黃籽油菜?一直是個謎。
“我們團隊經過多年攻關,終于找到了讓油菜籽變黃的基因密碼。”康雷介紹,種植1畝黃籽油菜,比種植黑籽油菜能多產10余斤油,對保障我國食用油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原來,油菜分甘藍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白菜型油菜。因為產量高、抗性好,甘藍型油菜廣為種植,但它結出的是黑籽,榨出來的油黑乎乎的。目前市面上售賣的金黃色菜籽油,通常都經過了脫色處理,許多營養成分被帶走。
康雷和團隊成員發現,我國西北、西南地區種植的芥菜型油菜中,有不少出現基因變異,結出了黃籽。“我們的目標是通過雜交,將黃籽性狀導入甘藍型油菜,創制出黃籽高含油新品種。”康雷說。
原理簡單,操作起來并不容易。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劉忠松團隊在全世界范圍收集到1500多份芥菜型油菜資源。
“最難的就是基因鑒定,要在這么多資源里鑒定出控制油菜籽變黃的關鍵基因。”劉忠松說,我們知道基因有變異,也知道種出來的油菜有變異表現,難就難在找到變異表象與變異基因的關聯,康雷在這中間發揮了關鍵作用。
6年來,康雷和團隊完成了1500多份代表性芥菜型油菜資源鑒定,選擇了700余份代表性材料進行多年種植考察。
“雙胞胎之間都有差異,只有通過大范圍種植,在對比試驗中發現讓油菜籽變黃的基因。”康雷說,每一份資源都要種植10株以上,還要在云南、新疆、甘肅、湖南等4個不同氣候條件的地方種植,700多份資源至少要種2.8萬株。
科學實驗不同于普通農業種植,種植中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導致數據失真、后期工作白費。油菜播種、開花、收獲這些環節,康雷都不敢假手于人。尤其是收獲時,每一株油菜的株高、角果數、分枝數、菜籽顏色、每角粒數、種子粒重、種子含油率等信息,康雷都要親手測量統計并詳細記錄。
農時一到,康雷便像候鳥一樣,從祖國的西南飛到中南,再飛到西北。每年,康雷有一半以上工作時間在地里。
云南天暖,花開得早。有時春節假期,康雷撇開家人,飛到了云南的油菜地里,心無旁騖地記錄每一株油菜的花期。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大量實驗與觀察中,康雷找到了控制黃籽的關鍵基因。但接下來的雜交轉移難度依然很大。
甘藍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是兩個不同的品種,不能直接進行雜交,要運用回交、自交、再回交等多種遺傳手段,直到出現穩定的黃籽材料。
培育出1個黃籽甘藍型油菜品種,常常需要近10年時間。所幸,康雷和團隊成員已培育出6個黃籽甘藍型油菜品種。
此外,他們還利用芥菜生育期短的特性,培育出早熟品種湘油228號,生育期比普通品種短20天左右。“可以在種完雙季稻、再生稻的冬閑里再種一季油菜,對我省油菜擴面具有重要意義。”劉忠松說。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