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多年來,湖南通過水利工程建設,興水治水,在全省建成了615個大中型灌區,為全省糧食生產提供了堅實的水利保障。特別是“十四五”以來,湖南聚焦建立健全農業節水增效政策制度體系,大力推進灌區建設改造,全省灌區在科技設備和智慧智能加持下不斷“上新”。為全面展現湖南灌區抗旱保灌和節水增效等功能,即日起,湖南日報·華聲在線推出《湖南灌區高質量發展》專欄,敬請關注。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奉永成 見習記者 楊建建 通訊員 黃冰妍 彭志成
桃花江灌區是桃江縣最大的灌區,承擔桃江縣30.7萬畝農田灌溉任務。“十四五”期間,桃花江灌區通過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項目建設,利用數字孿生技術,讓灌區越來越有“智慧”。
防汛:提前感知雨水情
10月23日,記者在桃花江灌區水源地桃花江水庫大壩看到,雨量測水儀、位移監測器、雷達測位儀等雨水情監測設備,像一個個哨兵,安裝在大壩上,守護水庫大壩安全。
防汛和灌溉是灌區的兩大重要功能。在現代化改造項目建設中,桃花江灌區立足水旱災害防御和水資源管理,打造集“感知、控制、預警、決策”于一體的數字孿生智慧中樞,可提前感知雨水情,實現科學決策、精準調度。
“以往,汛期水庫調度人員對雨水情的感知就像‘開盲盒’,隨機性很大,只有等雨降下來,水位上升后,才能制定調度計劃。”桃花江灌區管理局副局長李杜鳴說。現代化改造,搭建了水旱災害預警系統,通過物聯感控體系,“上新”雨水情感知網,可提前感知雨水情,為調度人員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雨水情感知網布置了雨量、水位監測等設備。雨量站可實時采集雨量,水位站利用雷達監測方式對水位情況進行采集,實時發送采集到的雨水情最新數據。
“以前水位采集需要人工用標尺測量、測算;現在,雷達監測儀將數據上傳,通過AI計算,可在屏幕上一鍵得知水位情況。”桃花江灌區管理局灌區建設股符一淇說。
今年上半年,桃花江灌區水旱災害預警系統建成投入使用,在今年防汛過程中,系統將監測到的雨水情數據上傳后臺,AI技術通過模型推演自動計算出流域水情和水庫水位整體漲跌情況,以動畫方式對比呈現各時段水位變化,給出多種可能出現的水位分析和調度方案。防汛調度從以前的“憑經驗拍板”,變成了大屏幕數據推演。
保灌:精準用好每一滴水
10月23日,記者在桃花江灌區數字孿生平臺總控室看到,大屏上各種數據不斷跳動,以前要人工手動監測和統計的渠道水情、灌排建筑物工情等20余項數據一屏盡顯,工作人員可根據各種數據一鍵精準放水。
“以前灌溉,水庫閘門開啟后,還要電話通知各個渠道管理所,手動打開渠道閘門,至少需要半天時間,才能將水順利放下去。”符一淇說。現代化水資源管理系統,可遠程精準控制灌區27個閘門的開和關,放水到田間的時間由以前的4小時縮短至2小時。
灌溉更精準。“以前是漫灌,水庫閘門開啟后,放水多少,全憑經驗。”符一淇說。現代化建設讓灌區實現了精準滴灌,通過水資源管理系統進行“用水申請、審核、調度、臺賬”閉環管理,總控平臺根據用水申請數據,控制閘門開啟高度和時長實現精準滴灌。
精準用好每一滴水,效益看得見。今年,桃花江水庫蓄水較去年偏少2000萬方,但全年灌溉面積不降反升,比去年增加了2萬畝。
浮邱山鄉大水洞村位于灌區末端,往年灌溉只用上游“剩下的水”。“今年,大水洞村直接跟源頭對接,用水更方便。”大水洞村種糧大戶吳致富說,今年用水成本降低了30%。
管水精準,維護也更方便。“秋冬季節是灌區建設維護的黃金時期,往年這個時候,我們要組織大量人力上渠排查,制定維護計劃。”李杜鳴說,今年通過前端布置的高清攝像頭,在總控室就能一屏盡知水庫和渠道情況,巡查維護人力減少了80%,維護時間縮短了30%。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