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館有戲,“文化+消費”有味
東茅街茶館首屆戲曲藝術節開幕,以戲曲為載體傳播城市文化

10月25日下午,東茅街茶館首屆戲曲藝術節開幕。來自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的演員們的精彩演出博得市民游客陣陣掌聲。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啟晴 攝
長沙晚報10月25日訊(全媒體記者 陳星源)一壺濃茶、幾碟小吃,再配上一出精彩的劇目,曾是老長沙人最地道的消遣。如今,長沙市民和游客有機會體驗到“同款”樂趣——25日,隨著方志長沙·東茅街茶館首屆戲曲藝術節開幕,頗具地方特色的湖湘戲劇在市井茶館再上演。記者發現,當一盞茶與一出戲相遇,不僅為消費場景增添了文化底蘊,更探索出一種“文化引流、消費體驗”的可持續模式。
有戲:花鼓聲起,茶香戲韻兩相宜
午后2時,繞過東茅街巷口古樸的牌匾,一陣悠揚的戲曲聲便傳來。東茅街茶館古色古香的戲臺上,《補鍋》選段正演到精彩處,臺下早已座無虛席。四五百名觀眾聚在這方天地,品茶看戲,低聲交談,氣氛熱烈。
這場充滿長沙韻味的花鼓戲,為東茅街茶館首屆戲曲藝術節拉開了帷幕。
茶館觀戲,在長沙由來已久,如今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東茅街茶館創始合伙人黎江表示,他們希望通過戲與茶的結合,復原并創新“茶館戲曲”觀演模式,“在茶香中重現傳統藝術生活美學,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
為何一推出就能“叫好又叫座”?黎江道出了三個關鍵詞:在地、守正、包容。“‘在地’是選取代表長沙、代表湖湘的劇種;‘守正’是回歸傳統,確保演出保持專業水準;‘包容’是既演經典也納新創,引入年輕人喜歡的劇目。”正因如此,首場演出便選擇與長沙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合作,匯聚了花鼓戲、長沙小調、非遺大鼓等最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形式。
這種模式的活力在于雙向賦能——專業院團帶著好戲“下樓”,需要真實的觀眾與接地氣的場景;而茶館作為“城市文化公共空間”,恰好提供了這樣的消費環境。“這不只是‘送戲’,更是‘種戲’,讓文化在煙火氣中生根。”黎江說道。當《補鍋》《扯蘿卜菜》《跪池》等代表劇目“零距離”呈現在觀眾面前,在沉浸式觀戲的過程中,湖湘文化的魅力也悉數展現。
有味:市井煙火中,文化消費自然生長
記者注意到,與在傳統演出廳“正襟危坐”相比,茶館觀戲更顯隨性自在——資深戲迷們圍坐在前排,觀看得聚精會神;本地“老口子”邊扯閑話邊嗑瓜子,時不時往戲臺上瞄幾眼;后排游客則舉起手機記錄精彩瞬間,順便嗍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米粉。
在黎江看來,這種輕松自在的觀賞方式,正是“茶館戲曲”的魅力所在。“戲曲不應只居‘廟堂之高’,更要飛入‘尋常百姓家’。”他表示,茶館通過創新觀演模式,讓戲曲從單純的表演藝術,轉變為可消費、可體驗、可參與的文化產品,也讓文化流量自然轉化為消費價值——觀眾為聽戲而來,便順理成章地為品茶、小吃付費,甚至不惜“拼桌”也要嘗試一番。
“東茅街茶館從來不只是一處飲憩之所,更是一部可以‘聆聽’的《長沙地方志》。”黎江表示,他們希望讓地方風物人情在唱念做打間鮮活起來,讓每一次消費都成為有故事、有溫度的文化體驗。
曲終人未散,文化的種子已悄然播下。據悉,此次藝術節將持續約兩個月,后續還將推出湘劇、京劇等更多劇種,并在堅守傳統的同時嘗試跨界融合的創新表達。這一實踐表明,當文化與消費從簡單疊加走向深度融合,戲曲便不再是束之高閣的“文化遺產”,而成為可賞、可玩、可消費的城市生活新日常。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長沙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