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代興
初秋時節,湘西南通道侗族自治縣皇都侗文化村,依然蔥郁茂密,綠意盎然。
大門外廣場北側的群山綿亙,一條青石小徑從云霧之中飄下,我們踩著這條彩綢般小道彎彎繞繞爬上半山腰,白云之上木屋人家門扉敞開。
吳尚德。通訊員 攝
這戶人家家中陳設簡潔,正面的壁板上醒目地懸掛著一塊金色獎牌,那是2009年6月國家文化部授予的“侗戲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榮譽徽章。屋中的老人個頭不高,身體微胖,但目光有神,聲音洪亮,身板更是靈活硬朗。老人名叫吳尚德,今年88歲。雖是米壽之年,卻有一種源自內心的從容與平和,經歲月的皴染散發著一種恬淡溫煦的光華。
老人開口便自信滿滿:“在湘黔桂三省交界的邊區,沒有一個人超過我對侗戲的愛好,這種愛好從小到大堅持了一輩子。”我們被老人這開頭的直率怔住了,專注地聽他講故事。原來他的外婆、母親和父親,都是唱侗歌的。從十二歲起,他就跟著哥哥一起學唱侗歌,做演員。二十五歲成為編導。追憶往事,吳尚德老人臉上浮現暖暖的笑容。
侗戲大約產生于清嘉慶至道光年間,最早起源于貴州、廣西與湖南三省交界之地的侗寨山村。通道侗戲于2008年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目前,通道與貴州的黎平、廣西的三江共為傳統侗戲非遺保護基地,而皇都侗文化村,便是通道侗戲的起源地與傳承地。傳統的侗戲表演形式簡化單一。演員在臺前每唱一句,伴以鼓樂之聲,然后走個8字形繞到舞臺后方,經躲在戲臺后邊桌下的“掌本”戲師口授一句歌詞之后,再繞到臺前演唱第二句,如此循環往復。演出簡單,全憑歌詞唱腔吸引觀眾。侗戲雖然原始粗糙,但“喜怒哀樂盡藏”,是大山里侗民的精神大餐。
“當時我們村里有一位中學老師叫吳成元,是貴州黎平人,他侗戲唱得非常好。我從小就像著了魔一樣被他吸引,一天到晚,就喜歡纏著他,跟著他學唱侗戲。”吳尚德談及往事,眼神幽深而明亮。“侗族人天生喜歡歌舞,以歌會友,并不認為唱戲是不務正業,所以大人也給予理解和支持,并沒有多加阻攔。”二十多歲時,吳尚德便成為皇都村侗戲的臺柱子,也做了演出隊隊長。
吳尚德雖然只是小學畢業,但天資聰穎。20世紀70年代初期,長沙的戲曲老師趙樹峰來深入生活。從未走出大山的吳尚德,第一次見到趙樹峰在稿紙上用阿拉伯數字記錄樂譜,差點驚掉了下巴。他拜趙樹峰為師,從一無所知,到后來學會用簡譜創作歌曲。這為他日后戲藝精進、自編自導大量侗戲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在長期的創作演出活動中,吳尚德察覺到侗戲的不足與局限。通道原先并沒有成熟的侗戲,最多只算是演唱侗歌罷了。沒有化妝、樂器和情節,舞臺造型和舞臺效果什么都沒有。吳尚德決心闖一條新路子。他學習借鑒其他優秀戲劇手法,改良侗戲,提高侗戲的藝術表演效果。沒有劇本,他就親自動手,既做演員,也編劇本;沒有樂器,就自己掏錢購買添置鑼鈸鼓笙,制作戲服,土法上馬,中西結合。這樣一來,不僅豐富了侗戲的樂器伴奏形式,也大大提高了侗戲的表演水準,使侗戲藝術日趨成熟完善。
他的努力沒有白費,在他的操持下,“業余隊員,專業水平”的隊伍風貌逐漸形成。侗戲這門古老藝術,在吳尚德的守正創新下,煥發了從未有過的蓬勃生命力。
我好奇地問老人,有沒有一個讓他一生最難忘記的侗戲故事。老人稍加思忖,便講述了一樁親身經歷的演出往事。
1989年冬,皇都村侗戲演唱隊接到任務,代表縣里去貴州榕江縣參加湘黔桂三省(區)十二縣的文藝匯演。離匯演只有18天,卻連一頁劇本一句臺詞都沒有。吳尚德大膽接受這項充滿挑戰性的任務。他把自己關在家里趕寫劇本,熬油點燈,通宵達旦,連續三天差不多沒有合眼。鄰居見了都心疼地對他說,“老吳,這樣要不得的,要累壞人的啊!”
侗戲《戊梁情》劇照。 楊少權 攝(湖南圖片庫)
憑著這股子狠勁,吳尚德創作出劇本《戊梁情》,這是他積壓在心底,一直想寫卻又沒敢動筆的劇本,這一次終于得以落筆成稿。這是侗戲史上一部劃時代的杰作,是侗族版本“梁山伯與祝英臺”。劇本根據侗族民間流傳已久的愛情故事改編而成,貴州侗族青年悶龍來到通道牙屯堡鄉下做長工,與財主家小姐肖妞相愛,但卻遭到財主一家人的極力反對。故事結尾悶龍與肖妞攜手跳進浪濤翻滾的播陽河水中,生死未卜,充滿了悲劇的色彩,卻又留足了令人猜想的藝術空間。
因為時間倉促,他一邊創作劇本,一邊編曲。往往是一場戲剛編完,就拿給演出隊趕緊排練。最后一支曲子因導演不滿意,就一直沒有排練。直到抵達榕江后,吳尚德把自己關在賓館里埋頭寫出最后一支曲子。半夜里導演聽完后,兩眼發光,一拍大腿,“對頭!就是這個調子。”這是戲劇推向高潮的音樂,情感與音符水乳交融,渾然天成。于是他們連夜趕緊召集全體隊員加班排練,第二天登臺演出,順利謝幕。
這臺侗戲在當地引起了轟動,大獲成功,一舉奪得了五項大獎。載譽歸來時,小縣城里萬人空巷,群眾夾道歡迎,歡聲笑語,鑼鼓喧天。吳尚德在本縣刮起了一陣侗戲旋風,各個村寨紛紛邀請他們去演出,甚至連鄰省鄰縣的鄉村也競相登門,吳尚德無數次地收獲了紛飛的眼淚。
說到最后一場戲,吳尚德情難自抑,脫口而出,唱起了兩個有情人最后相會時對唱的歌曲。老人哼唱出急切的調子,跺起腳跟,震得木地板咚咚作響。唱腔婉轉,聲調鏗鏘,節奏歡快,悲喜交加,將癡情男女久別重逢后的驚喜渲染得淋漓盡致。老人一下子變得年輕起來,一個多么可愛可敬的老頭兒!侗戲藝術讓他永遠保持一顆未泯的童心,也滋潤著不肯老去的青春。
自接觸侗戲以來,吳尚德前后共編寫了300多部侗戲。他用簡譜記錄侗戲曲調,并輔以漢、侗、苗、壯等多語種標注唱詞,方便不同民族的學習者理解,極大地普及與推廣了侗戲藝術。淡出舞臺之后,吳尚德將自己一筆一畫編著的手寫劇本,無償地捐贈給湖南圖書館和市縣兩級文化館,為地方劇目保存獻出了自己的畢生心血。雖然年事已高,但吳尚德還經常應邀傳授侗戲演唱藝術,讓侗戲在侗寨更加根深葉茂。
告別老人時,初秋金色的陽光灑滿侗寨。根據《戊梁情》改編的大型侗寨山水實景劇《戊梁戀歌》仍在此上演。吳尚德和他創作的、傳授的、熱愛的侗戲,正吸引山外的游客慕名而至,醉倒在侗鄉人的米酒里,醉倒在侗鄉的山水間,更醉在這穿越歲月的侗戲中。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