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
華聲在線新聞網是湖南日報社主辦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網站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展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風采為主旨,堅持正確政治導向,發揮黨網綜合優勢,在宣傳教育、理論研究、服務群眾等方面持續發力,譜寫湖南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篇章。先后榮獲“中國品牌媒體百強”“中國融合創新新聞網站10強”等榮譽。2025年9月,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華聲在線新聞網“湖南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鄧桂明
近年來,華聲在線新聞網緊緊圍繞湖南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全媒體、多維度、創新性策劃報道活動,生動講述民族團結進步“湖南故事”,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強大的媒體力量。
今年9月,湖南省博物館館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培訓班在長沙舉辦。從開班到結業,網站全程跟蹤報道,推出深度活動綜述,相關稿件刊發后獲得超140萬閱讀量,有效提升了公眾對文博領域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助力“三湘石榴紅”工程的認知與期待。
記錄時代變遷,彰顯湖南作為
作為黨報黨網,華聲在線的筆觸與鏡頭始終對準三湘大地的發展脈搏。近年來,圍繞脫貧攻堅、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各民族互嵌式發展等重點工作,累計刊發相關報道4萬余篇,全網流量高達10億次,將民族團結進步的動人故事傳遍世界。
其中,2020年精準扶貧決戰決勝之際,華聲在線搭建推出大型融媒體專題《村里最遠那一戶》,湖南日報社組織14路全媒體記者,深入湘西十八洞村、張家界芙蓉橋白族鄉夾河坪村等14個市州貧困村最偏遠角落,真實記錄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的壯闊圖景,深刻詮釋“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湖南擔當。該專題獲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成為記錄時代的精品力作。
大型融媒體專題《村里最遠那一戶》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2024年冬,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湖南體驗區在北京蒙藏學校舊址(中國共產黨早期培養少數民族革命干部的搖籃)開展。華聲在線團隊全力以赴,以沉浸式報道吸引北京市民和游客體驗“三湘四水向中華”的深厚底蘊,相關報道及話題在全網掀起熱潮,傳播量達5.96億次,帶動“湖南民宗委”“湖南非遺”等關鍵詞搜索量暴增600%。
當時,湖南省民宗系統干部在現場深情合唱《我和我的祖國》,歌聲響起,前來體驗的各族觀眾熱淚盈眶。
湖南省民宗系統干部在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湖南體驗區合影
拓展國際傳播,唱響湖南魅力
深耕國內傳播的同時,華聲在線積極開拓國際傳播新路徑。通過運營海外社交平臺,開設《印象湖南》新聞專欄,以“外媒看湖南”“外國人話湖南”的獨特視角展現湖南魅力。
網站策劃的“村里來了個老外”短視頻專題,邀請在湘留學生走進花垣縣金龍苗寨、張家界武陵源、桑植縣合群村等民族地區,以外國友人的親身體驗和中英雙語,向全球網友展示湖南自然風光、民族文化與發展成就,全網流量超5000萬次。
除了新聞報道,華聲在線還積極策劃各類線上線下活動,搭建群眾參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橋梁。網站承辦民族宗教政策法規網絡答題競賽,在湖南引發學習熱潮,成為“互聯網+”法治宣傳教育范例,線上線下吸引86萬人次參與,凝聚了社會共識。此外,積極參與和組織“中華一家親·海峽兩岸各民族系列交流活動”、湖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館(長沙)開館等重要活動。
填補文化空白,挖掘湖南經驗
華聲在線的宣傳觸角,也延伸到基層調研與文化挖掘等領域。記者深入走訪全國重要的維吾爾族聚居區——桃源縣楓樹維吾爾族回族鄉,撰寫專題報告,為探索“楓樹經驗”、改進民族工作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同時,華聲在線承擔《中國少數民族文物圖譜·湖南省卷》編纂組織工作,完成近28萬字中文稿,收錄434件代表性少數民族文物,系統展現民族融合的湖南實踐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與發展的貢獻,填補了該領域專項書籍的空白。
《中國少數民族文物圖譜·湖南省卷》審核稿
從精準的新聞宣傳到創新的活動策劃,從深入的國內報道到廣闊的國際傳播,從記錄輝煌成就到挖掘歷史文脈……華聲在線以黨媒的高度責任感與創新精神,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湖南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蓬勃發展之勢,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唱響了昂揚向上的主題曲。
責編:劉暢暢
一審:鄧桂明
二審:李昆勵
三審:魯紅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