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片
祝龍,湖南省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他深耕民族工作一線,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當好政策宣講“宣傳員”,做民族地區發展“推車人”。近三年來,他組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講活動12場,覆蓋600余人次;牽頭專題調研40余次,形成20余篇高質量調研報告;推動25個產業項目落地民族地區;協調降低大湘西天然氣運輸價格50%,惠及10萬群眾,用扎實行動踐行“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承諾。2025年9月,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祝龍“湖南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稱號。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趙瞳銥
從花垣十八洞村精準扶貧陳列館,到武陵源區龍尾巴社區鄉村振興基地;從吉首大學的思政課堂,到省際邊界縣產業園區,總能看到祝龍忙碌的身影。他對接湖南民族地區發展需求,踐行民族團結進步的擔當。
“要讓民族政策走進各族群眾心里,就得用他們聽得懂、看得見的方式。”每年,祝龍精心策劃民族政策宣講,邀請省委統戰部、省民宗委等部門負責人,通過數據對比、案例剖析等方式,為政協委員解讀“四個與共”核心要義。《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出版后,他第一時間為同事和委員們購置書籍、組織研討,推動學理論、謀實事、促團結的濃厚氛圍。
為了讓理論宣講更接地氣,祝龍創新打造“同心共筑中國夢”活動品牌,構建“實地調研+理論宣講+情感共鳴”三維模式。聯合湘西州、張家界市政協開展“助力民族地區發展”主題活動,精心設計行程,組織政協委員走進十八洞村精準扶貧陳列館、武陵源區龍尾巴社區鄉村振興示范基地調研。在十八洞村,委員們聆聽“精準扶貧”首倡地的蛻變故事;在龍尾巴社區,實地考察民族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模式。
他主動對接吉首大學、湖南科技大學,組織“委員師生共話民族團結情”活動,400余名師生在互動交流中深化對民族團結、“五個認同”的理解,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校園生活,深入人心。
“民族地區的需求在哪里,調研方向就指向哪里。”這是祝龍開展工作的準則。三年來,他帶領委員團隊走遍全省14個市州、15個省際邊界縣,從永州桐沖口千年瑤寨文化保護,到城步苗族自治縣特色產業,每一個調研課題都緊扣民族地區發展。為了借鑒先進經驗,他還赴海南、甘肅等省開展對比調研,形成《提升大湘西地區開發水平》系列報告,為湖南民族地區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外腦”智慧。
調研的落腳點,始終是成果轉化。祝龍構建“全過程協商”機制,推動調研建議從“紙上”落到“地上”。針對民族地區產業薄弱問題,他多次走訪省工信廳,促成25個產業項目與15個邊界縣“結對”,推動新晃產業開發區成功申報省級化工園區。發現交通瓶頸制約發展,他聯合委員提交提案,推動省交通運輸廳為15個邊界縣開展2815公里安防工程,洪江市安江二橋連接線項目也因此被納入省交通“十四五”規劃。
對民生實事,祝龍更是事事上心。得知大湘西地區用氣成本高,他牽頭督辦相關提案,組織6次協商會,為10萬山區群眾減輕負擔。為助力民族地區農產品走出大山,他聯合省委宣傳部開展“一縣一品”公益宣傳,協調主流媒體為龍山百合、永順莓茶等特色產品制作宣傳片,累計為地方節約營銷成本3000余萬元。
“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 如今,祝龍依然在民族工作的道路上奮力前行,用赤誠之心凝聚團結力量,用實干之舉助力民族地區發展。
責編:伍鏌
一審:趙瞳銥
二審:李昆勵
三審:魯紅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