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楊斯涵
“全年最低”“買100課時贈50課時”“三人成團立減800元”……近日,隨著“雙11”購物狂歡節啟幕,各大電商平臺、社交平臺上的校外培訓促銷活動扎堆涌現。
記者注意到,今年“雙11”培訓消費呈現新特點:不僅傳統培訓機構推出各類年卡、囤課套餐,無資質“AI學習機”“線上名師課”“社區自習室”等也借勢營銷,部分違規機構甚至以“教育咨詢”“體育外賣”等名義變相收費,消費陷阱暗藏其中。對此,提醒廣大家長理性消費,守住教育投資的“錢袋子”。
陷阱升級:這些“優惠套路”專盯家長錢包
“雙11”期間,培訓機構的營銷套路不斷翻新,部分違規操作更具隱蔽性。
記者梳理發現,在抖音、快手、小紅書等電商平臺上,無資質“AI學習機”商家打著“免費體驗”旗號,實則嵌入學科類培訓內容;部分校外托管機構、社區自習室以“虛假打折”“虛構原價”為噱頭,違規開展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培訓,甚至宣稱“周末名師沖刺”,而根據“雙減”政策,此類培訓無論機構是否有證均屬違規。
同時,還有不少機構推出“三年囤課卡”“萬元VIP套餐”,以“多買多省”誘導家長一次性繳納超3個月、60課時或5000元(非學科類)的費用,遠超政策紅線。此外,地推人員上門推銷的“團長組團”“轉介有禮”,電商平臺的“低價引流”“轉發領取”等活動,往往與實際培訓服務不符。
官方指引:四步守住消費安全線
針對“雙11”培訓消費亂象,家長可按以下四點規范消費:
認準唯一合規渠道。教育部開發的“校外培訓家長端”APP及微信、支付寶小程序,是選課繳費的唯一安全平臺。該平臺入駐機構均證照齊全,費用直接進入資金監管賬戶,并自動生成全國統一的《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服務合同》,從源頭保障資金安全。切忌通過機構私域、第三方電商等非官方渠道繳費。
堅決抵制違規培訓。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節假日、周末學科培訓均屬違規,未取得《辦學許可證》的機構無論開展何種培訓,均為不合格機構。家長需警惕“眾籌私教”“上門家教”“研學旅行”等隱形變異培訓,遠離偽造師資、夸大效果的虛假宣傳。
嚴控預付費用額度。政策明確要求,培訓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超3個月、60課時或5000元(非學科類)的費用,家長切勿被“贈課”“折扣”誘惑突破限額。同時要警惕“陰陽合同”“不平等條款”,簽訂合同時務必仔細審閱退費規則、服務標準等核心內容。
妥善留存維權證據。繳費后需保存好聊天記錄、付款截圖、促銷宣傳頁面、合同發票等全套憑證。若發生消費糾紛,可先與機構協商,協商不成可向消費者協會申請調解,或向教育、市場監管部門投訴,也可通過仲裁、訴訟等法律途徑維權。
教育專家建議,家長應根據孩子實際需求選擇培訓服務,優先關注教學質量、師資資質等核心要素,而非單純追求價格優惠,避免因沖動消費造成經濟損失和教育資源浪費。家長若發現違規培訓線索,可通過12315熱線、教育部門投訴渠道反映,共同營造健康的教育生態。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