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田甜 通訊員 熊思思
10月22日,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室里,“90后”文物修復師唐小紅正俯身于工作臺前,對一件千年青銅器進行精細“矯形”。歲月在器物表面留下彎折與銹跡,她依靠指尖的精細操作與日復一日地堅持,引導它逐漸恢復千年之前的模樣。
從文化古都西安到星城長沙,這位年輕修復師用6年時光,在方寸工作臺前搭起與歷史對話的橋梁,讓破碎的千年遺存重獲新生。
指尖技藝,分寸之間的“文物手術”
唐小紅的文物保護之路始于西安深厚的文化土壤。“我在西安長大,作為文化古都,那里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這份情懷,讓她在大學時堅定地選擇了文物保護專業,至今已從業6年。
唐小紅的工作是考古流程中承前啟后的關鍵一環。2022年,她修復了一件來自長沙河西風篷嶺王陵漢墓出土的西漢銅壺。“剛送來時,是滿滿一盆碎片。”出土記錄上原本標注為兩件器物,但經過她和團隊細致地辨別與拼對,最終確認這些殘片同屬于一件銅壺。
修復過程如精密手術,需經歷十幾道工序。團隊首先對銅壺進行全面的保存現狀調查和檢測分析,隨后啟動煩瑣的除銹、矯形、拼對、黏接、補配等步驟。“每天只能施加微弱力道,讓它‘慢慢回神’,一點一點回到原來的樣子。”放大鏡下,唐小紅手持細針般的工具,輕柔剔除每一粒銹跡,讓千年紋飾重見天日。
“上色不僅要追求視覺上的契合,更要考慮顏料的穩定性。”唐小紅和團隊反復調試礦物顏料,力求與文物原色完美融合。歷經數月的精心修復,無數殘片被最終復原為一件完整的西漢銅壺。
“當我們最終把它完整拼回來時,那種成就感無法言喻。”盡管已過去兩年,唐小紅眼中依然閃爍著激動。這件銅壺的修復成功,不僅讓兩千年前的西漢工藝重放光彩,更成為她修復生涯中難忘的一頁。

靜謐之中,收獲無可替代的成就感
旁人眼里,日復一日面對殘破文物,是份寂寞的工作。但唐小紅卻樂在其中,“我一點都不覺得無聊,反而覺得特別有意思。”每當碎片在她手中重新拼合,還原出器物原本的輪廓,那份成就感讓她“連吃飯都更香”。
這份熱愛也延伸到生活中,家人不僅全力支持唐小紅的工作,還因為她對文物產生了興趣。“有時候我會帶家人去博物館,一起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她笑著說。而親友的首飾、孩子的玩具壞了,都會習慣性找她“修復”,“能把工作里的技能用到生活里,也挺有趣的”。
6年時光里,唐小紅對文物修復的理解愈發深刻。“我們國家的文化太悠久了,文物就是這些文化的‘載體’。”希望把文物保護好,讓更多人目睹不同朝代的美,感受到歷史的厚重。“這個行業,越做越有意義。”唐小紅說,未來她會一直堅守崗位,用指尖的溫度,守護更多文物,讓文化的火種代代相傳。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