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
通道轉兵紀念館于2014年10月正式免費開放,年接待學員游客100萬人次以上,2021年進入全國博物館(紀念館)游客接待量百強行列。該館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建設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相結合,獲得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湖南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等37個國家和省級榮譽。2025年9月,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通道轉兵紀念館“湖南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

通道轉兵紀念館工作人員合影。受訪者供圖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鄧桂明
10月,通道侗族自治縣秋意正濃。在通道轉兵紀念館內,一堂音樂思政課《通道轉兵》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激昂的旋律融入悠揚的侗族大歌,讓學生們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那段決定中國革命命運的歷史。
“我們將黨史、革命歌曲與侗族文化元素巧妙融合,構建了在音樂廳聽黨史的獨特場景。”紀念館講解員介紹,“這樣的形式,讓紅色文化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聲’入人心。”

講解員給學生講述轉兵歷史。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紀念館團隊挖掘本地紅色文化資源,搜集整理《民族團結橋》《豬嘴里“吐”銅錢》等40多個鮮活的紅色故事,并編撰《紅色通道》等5本紅色文化普及讀物。這些蘊含民族團結因子的故事,成為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生動教材。
“這段‘民族團結橋’的故事,講的是王震同志與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結下的深厚情誼。”在紀念館微黨課上,講解員向游客深情講述。目前,這樣的民族團結微黨課已開展5200余場,覆蓋26萬人次。《王震修建民族團結橋》《五姑嫂舂米》等精品課程在“學習強國”平臺推送,將民族團結的好故事傳得更遠。
紀念館還創新傳播方式,組建紅色文化宣講小分隊,如同“行走的紅色場館”,先后230余次深入學校、村寨和軍營,把長征故事和民族團結故事送到基層。

游客參觀紀念館。受訪者供圖
同時,紀念館創新開展“紅色小喇叭”宣講活動,招募60多名志愿者和義務宣傳員,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民族團結故事轉化為青少年積極參與的文化載體。紀念館還加強與周邊民族地區紀念館交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拓展民族團結創建新空間。
近年來,紀念館打造了一系列品牌活動,從2020年紅色旅游博覽會通道分會場活動,到2021年“走紅軍走過的路”徒步穿越活動;從2022年“啟航新征程,處處有‘通道’”第三屆麓山紅色講堂,到2024年湖南紅色旅游文化節暨通道轉兵90周年紀念活動……累計開展的70多場特色鮮明的教育活動,將民族團結進步主題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持續提升社會影響力。
“通過‘講解+展覽+重走長征路’體驗式宣教方式,讓各族干部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增進‘五個認同’。”紀念館負責人表示,“我們要讓每一位來訪者,都能從中汲取先輩們團結奮進的精神力量。”
責編:鄧桂明
一審:鄧桂明
二審:李昆勵
三審:魯紅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