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小將如何從校園走向國字號球隊
長沙中學生彭雅淇入選U17女足國家隊,教練與母親講述她的成長故事

彭雅淇。圖/受訪者提供
瀟湘晨報記者鐘錦涵長沙報道
10月14日,一個消息從中國足協傳來,讓長沙南雅中學為之振奮,該校女足隊員彭雅淇、潘姿雅經過層層選拔與集訓,正式入選女子五人制U17國家隊14人名單,將代表中國出征在巴林舉行的亞洲青年運動會。尤為矚目的是,長沙市南雅中學成為了本次名單中全國唯一有學生運動員入選的中學。
近日,記者專訪了隊員彭雅淇的啟蒙教練蔣仕奇和母親王云,試圖解開這位足球小將從校園走向國字號球隊的“成長密碼”。
教練
她身上有踢球的“神韻”
“其實一開始帶的時候,她跟別的孩子沒有太大的區別。”蔣仕奇回憶初見彭雅淇時說道,“但兩三個月后,她的特質開始顯現——即便是跟五六年級的男生一同訓練,她基本功和動作也不落下風。”
在蔣教練看來,彭雅淇身上最吸引人的特質并非單一的技術,而是一種神韻和自信。“她做這些動作的時候有‘神韻’,像一個天生就該去踢球的孩子。”基于這種天賦,蔣教練的訓練重點除了抓基本功,更多是“鼓勵自信,揚長避短”。他敏銳地發現了彭雅淇身材高大、覆蓋面廣的特點,并引導她發展成為中場攻防樞紐,而非盲目追求速度。“每個球員的特點不一樣,她沒必要跟別人去拼那些速度和腳下頻率。”蔣教練介紹。
母親
冰雪中鏟出半塊球場的熱愛與堅持
在媽媽王云的記憶中,女兒與足球結緣始于2017年秋天,初衷僅僅是“減減肥”。沒想到學校的一次選拔,點燃了彭雅淇心中真正的熱愛。
“一個月后我就問她,你愿意去踢球嗎?她說愿意啊,我很樂意。”王云說,從那時起,家庭便決定無條件支持。
這種支持,在王云口中,是具體到每一刻的付出。為了陪伴女兒訓練,她成為一名全職“陪讀媽媽”,在南雅中學附近租房,照顧彭雅淇和弟弟的起居。運動員的飲食需要格外注意,尤其是在備戰期。高蛋白、低碳水,是她為女兒精心準備的日常。
更令人動容的,是彭雅淇本人對足球近乎癡迷的熱愛。王云回憶:“有一天晚上下了很大一場雪,球場一片冰雪。十幾個人就她和另一個男孩子去了。他們和教練拿著鐵鏟,鏟出了一半的球場,就在那半塊場地上訓練。”那一刻,王云意識到,孩子對足球是真的非常熱愛。
這份熱愛,混合著不服輸的勁頭。在一次比賽中,對手一球重重打在彭雅淇臉上,她當場耳朵出現失聰。“她回來跟我說‘媽媽我聽不見’,一邊哭一邊搶球……最終在一個高球后,她們以1∶0拿下了比賽。”王云回憶起來,依舊滿是心疼與驕傲。
成長
學業與足球,一個都不能少
在許多人看來,走專業體育道路往往意味著學業的犧牲。但在彭雅淇這里,這卻成了一個“雙向奔赴”的命題。
“她的學習成績從小到大一直都是班級前三名。”王云自豪地說。即便每天訓練兩小時,晚上回家后,彭雅淇也會堅持完成所有作業。
當學業與足球在時間上產生沖突,連年級主任都建議“把足球放一放”時,彭雅淇堅定地告訴媽媽:“足球我不想放棄,我一點都不想放棄……我能保證學習和足球兼顧,我都要最好的成績。”最終,她在六年級畢業時,拿到了全年級第一,兌現了自己的承諾。
足球賦予她的,遠不止賽場上的榮譽。王云觀察到,女兒變得更加開朗、堅韌,擁有出色的團隊協調能力。在初中運動會上,她主動協助體育老師排兵布陣,不僅個人摘得三金,還帶領班級拿到了團體第一。
展望
保持空杯心態,沖擊更高榮譽
如今,彭雅淇已邁入國家隊門檻,但她的夢想還在更遠方。蔣教練對她寄予厚望,希望她“保持空杯心態,去沖擊最高的榮譽”。蔣教練說:“進國家隊對這個小女孩來說是極大的肯定,但我希望她能繼續去國外的職業賽場,去感受最頂尖的足球氛圍。”
而在母親王云心中,對女兒的期望則更為樸素而深情:“天下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我更希望她是健康快樂的。”她深知,女兒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夢想考入頂尖學府,還計劃考雅思出國讀書。“她對自己有要求,我們做家長的就去托舉她。”
從星沙天華小學的操場,到即將奔赴的巴林亞青會賽場,彭雅淇的每一步都踏得堅實而有力。這位從長沙校園里走出的女足隊員,正帶著所有人的期待與祝福,奔向更廣闊的綠茵世界。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瀟湘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