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的戲,有情、有味、有根”
湖南五部精品劇目亮相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并角逐第十八屆文華獎

湘劇小戲《一盞攤燈》劇照。

話劇《滄浪之水》劇照。

邵陽花鼓小戲《提燈正傳》劇照。
金秋十月,天府四川與山城重慶掀起了一股“湖湘戲劇風”。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正在熱烈進行中,湖南選送的五部精品劇目——長沙花鼓戲《蔡坤山耕田》、話劇《滄浪之水》、邵陽花鼓小戲《提燈正傳》、皮影小戲《鸕鶿出逃記》、湘劇小戲《一盞攤燈》陸續登臺并角逐第十八屆文華獎。它們以鮮明的地域特色、豐富的藝術語言、深厚的人文關懷,向全國觀眾展現“文藝湘軍”的實力與溫度。
皮影很現代,川渝連演口碑爆棚
10月16日至17日,由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打造的皮影小戲《鸕鶿出逃記》在四川德陽藝術宮演藝中心率先亮相。現場掌聲經久不息,許多年輕觀眾表示,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皮影藝術的“活態傳承”,既親切又新奇。
“太驚艷了!原來皮影也能這么現代!”來自成都的觀眾王奇在演出后說,作品用光影與音樂講述情感,不僅沒有“老氣”,反而特別打動人心。
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黨總支書記、主任陳躍輝表示,“《鸕鶿出逃記》是傳統藝術與當代科技完美融合的藝術作品,特別是其人物造型、舞美設計、操作表演都頗具感染力,是一部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劇目。”
緊隨其后,10月18日至19日,湘劇小戲《一盞攤燈》在重慶人民大廈會堂登場。
“這戲太暖,太走心了!哭笑之間就把人心照亮。”重慶市民李阿姨眼眶微紅地說。
“《一盞攤燈》是我們堅持‘以戲育人、以情動人’創作理念的成果。這次我們以最好的狀態亮相藝術節,讓這盞‘湘劇明燈’在更廣闊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湖南省湘劇院黨委書記、院長鄭聲宏說。
花鼓戲代表作將“耕”出新驚喜
10月23日至24日,花鼓戲《蔡坤山耕田》將在成都東盟藝術中心大劇院上演,這部被譽為“媲美《劉海砍樵》”的作品,將為湖南劇團征戰文華獎再添重彩。
“聽說花鼓戲《蔡坤山耕田》要來成都演,我們已經成功搶到票了!”10月21日,戲迷劉先生興奮地告訴記者。
《蔡坤山耕田》講述了明代農民蔡坤山與皇帝“遇飯”的奇妙經歷,以幽默的筆觸諷喻人情冷暖、官場百態。“一犁一鋤”間笑聲不斷,卻句句見真知。
該劇自2018年首演以來已累計演出百余場,觀眾超10萬人次,是“入湘必看”的花鼓戲代表作。制作團隊表示,這次赴川演出,他們將帶來“最純粹的花鼓味、最真實的湖南腔”,讓巴蜀觀眾感受地道的湖湘戲劇魅力。
“渾水”中守住理想,《滄浪之水》壓軸亮相
10月24日至25日,湖南話劇《滄浪之水》將在重慶國泰藝術中心壓軸登場。這部改編自作家閻真同名小說的現實主義力作,講述主人公池大為從理想青年到實干家的成長蛻變,被譽為“知識分子的心靈史”。
該劇三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榮膺華語戲劇盛典“最佳復排劇目獎”,堪稱“會走路的時代鏡像”。此次進軍文華獎,主創團隊信心十足。導演表示,他們希望通過真誠的表演,讓觀眾看到“奮斗與清醒的力量”,看到當代青年如何在生活的“渾水”中守住理想。
從皮影戲到現實話劇,從小劇場湘劇到古裝花鼓戲,湖南五部參演作品題材多元、形式各異,卻有一個共同點——扎根生活,貼近人民。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參演的五部劇目,是湖南近年來舞臺藝術創作成果的一次高質量集中展示。
“湖南的戲,有情、有味、有根。”來自重慶的觀眾林先生這樣評價。
而在湖湘文藝人眼中,這場文華獎之旅,不只是一次“沖獎”,更是一場文化自信的展示。
■全媒體記者 曾冠霖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