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驅動、廚藝改良、課程融合,看長沙各學校如何用“食育實驗”破解浪費問題
從“要光盤”到“想光盤”,長沙校園餐桌真香

飯菜越來越對學生的胃口,剩飯剩菜也越來越少。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暘 攝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岳霞 張炎炎
“如果14億人每人每天浪費1粒米,一年就是30660噸!”在湖南湘江新區雷鋒新城實驗小學的主題班會上,這個驚人的計算結果讓學生們直觀感受到糧食浪費的可怕。
曾幾何時,校園食堂的廚余桶里,總少不了被學生嫌棄的菜品和吃不完的米飯。如何破解“舌尖上的浪費”這一問題?近年來,長沙多所學校不再滿足于“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口號式倡導,而是從數據化引導、精細化供餐、家校社協同等多維度入手,掀起了一場潤物無聲的“餐桌革命”。
數據說話:讓浪費“看得見”,讓管理“有依據”
“以前倒飯時沒感覺,現在看到回收桶上的刻度,才知道自己浪費了多少?!遍L沙市實驗小學的學生們對食堂里的“刻度回收桶”印象深刻。這正是長沙多校推行數據化管理的縮影——將原本看不見的浪費“量化”。
在天心區黃鶴小學,這套方法也很精細。每天午餐后,值日的“光盤小使者”都會將班級送來的餐桶提來稱重、記錄。“你看,這是我們班的‘剩飯日記’。”一名六年級的學生指著記錄本說。數據的背后,是學生的深度參與。高年級學生組成“數據小組”,每周匯總分析,制作可視化圖表。
數據的價值在于應用。黃鶴小學2023年開始將“光盤數據化”作為課題實踐。全程參與課題的劉會芳老師分享了一個例子:有段時間,學生們記錄的菜品剩余量曲線圖顯示,“螞蟻上樹”這道菜多天居于剩余量高位。“這個數據引起了我們‘光盤小使者’的注意,大家通過調查了解到,原來是這道菜的口味出了問題。”于是,學生們拿著數據和調查筆記,和食堂師傅進行了溝通。師傅調整這道菜的做法后,這道菜的剩余量明顯下降。劉會芳說:“數據成了溝通學生口味和食堂師傅手藝的‘通用語言’。”
用數據說話,成效顯著。2024年,長沙市實驗小學的餐飲剩余量從每年1.5萬公斤降至0.5萬公斤;湖南師大附中雙語實驗學校的全校剩飯率同比下降62%,3年間累計表彰42個文明班級、280名“光盤之星”。
智慧餐盤:從“眾口難調”到“精準適配”
在雨花區雅境中學,食品安全與“科學營養”深度綁定。學校食堂的食譜由專業營養師牽頭設計,嚴格遵循“每日四類食材”原則。每周五,2至5名學生代表與家長代表共同審議下周食譜,“我們想多吃紅燒排骨”“希望增加清炒時蔬”,學生的口味需求與家長對食材安全的監督,讓最終確定的食譜既科學又“接地氣”,從源頭減少因口味不合導致的浪費。
雷鋒新城實驗小學的“智慧食堂”通過大數據分析學生的飲食偏好,科學配置菜譜,避免因菜品不合口味導致浪費。教職工“全員陪餐制”讓老師與學生一起吃飯,既監督食堂衛生,也引導學生文明就餐。
創意激勵讓“光盤行動”更有吸引力。今年4月,長沙市南雅梅溪湖中學在惜禾食堂開展“光盤行動”實踐活動,學生們憑“空盤”就能領取小筆記本、書簽等小禮品;長沙大學附屬中學則將“光盤行動”納入食堂“四大溫暖行動”,與“彩虹行動”(彩色菜單)、“熱湯行動”(暖心服務)、“微笑行動”(友善互動)相結合。
育人課堂:餐桌不僅是飯桌,更是課桌
在“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期間,明德金鷹學校將食安教育變成一場“沉浸式體驗”——班級里,學生們通過科普宣傳片了解食品添加劑知識,在情景模擬中學習辨別過期食品;黑板前,一幅幅手繪的“食品安全黑板報”圖文并茂,成為校園里的移動課堂;征文比賽中,學生們結合生活經歷寫下《我家的食品安全小管家》等文章,讓食安意識從校園延伸到家庭。
在黃鶴小學,餐桌的教育價值被進一步深化。“我們做的不是課題,是教育。”該校校長陳思頤說,“以前教師陪餐只是簡單看護,現在變成了‘美食指導時間’?!庇辛藬祿悴屠蠋煏钢鴪D表問學生“為什么這個菜剩這么多”,從而引導學生思考食物的營養,理解節約的意義。
這種教育已融入黃鶴小學的學科教學。數學課上利用剩飯數據制作曲線圖進行數據分析,語文課上寫建議信,美術課上設計營養餐譜……餐桌真正成為了融合德育、智育、勞育的生動課堂。
協同共治:一場從校園到家庭的“習慣遷徙”
校園“食”尚的養成,離不開長效機制的支撐。記者從長沙市教育局了解到,為保障食品安全,長沙市目前已經將食堂驗收區、食品庫房等7個關鍵區域全部接入監管平臺,實現全程可視、可溯、可查;監管系統內置了超3000種常用食材及營養成分,依據《學生營養餐指南》對學校公示食譜進行科學營養分析與指導。
家校協同則讓“食”尚新風延伸到家庭。明德金鷹學校的食安講座邀請家長參與,長沙大學附屬中學的“成長伙伴計劃”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踐行“光盤行動”。正如一位家長所說:“以前孩子在家吃飯總剩飯,現在他會主動說‘媽媽少做一點,要光盤’,校園里的好習慣真的影響了家庭?!?/p>
記者手記
在一餐一飯中烹煮教育的真味
走過這些長沙校園,最打動我們的不是下降的浪費數據,而是教育正在發生的靜默轉變——它從講臺走向餐桌,從說教融入生活。
在傳統的認知里,節約教育常常依賴于規則與訓導。而在這些學校的實踐中,我們看到了一種更柔軟、更智慧的路徑。食堂不再只是提供餐飲服務的空間,更是育人的場域:餐余刻度桶不再只是度量工具,而是引發思考的教具;每日的剩飯數據不再是冰冷數字,而是學生參與管理的起點;陪餐的老師不再是監督者,而是共同探索的引導者。
這正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樣。當孩子們為了一道菜的改良而認真收集數據、真誠地與廚師溝通時,他們學到的遠不止節約。他們在學習如何觀察生活,用建設性的方式解決問題,在集體中承擔責任。雅境中學那位學生的感嘆道出了關鍵:“吃完飯菜能喝到熱湯,還能拿到空盤小獎勵,這樣的吃飯時光很開心。”當教育能夠創造愉悅的體驗而非強制的約束,美好的品質便會自然生長。
一張小小的餐桌提醒我們:最好的教育,從來不需要正襟危坐。它就在一餐一飯之間,在每一個被尊重、被傾聽、被賦權的瞬間里。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長沙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