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發布《城市綜合發展指數報告(2025年)》
創新城市美麗城市智慧城市 長沙三項指標躋身全國前十

制圖/王斌
長沙晚報10月21日訊(全媒體記者 黃汝兮)日前,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發布《城市綜合發展指數報告(2025年)》(以下簡稱《報告》)。在《報告》設置的創新城市、宜居城市、美麗城市、韌性城市、文明城市、智慧城市六大細分排名中,長沙在創新城市、美麗城市、智慧城市三項指標中躋身全國前十。
報告聚焦可持續發展
跳出GDP維度,銜接全球目標
不同于傳統聚焦GDP和產業發展的城市榜單,《報告》有兩大特點:一是緊密銜接聯合國2030年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二是響應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 “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要求。
《報告》以36個國內城市為樣本,除綜合排名外,還通過六大細分維度評價城市發展,旨在識別城市優勢與不足,激發內生活力,推動形成各具特色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其綜合排名呈現“頭部引領、整體向好”特征,北京、深圳、上海位居前三,杭州、濟南、天津、廣州、南京、成都、武漢緊隨其后進入前十。而在細分排名中,部分新一線城市表現突出,長沙便是其中代表。
創新城市
長沙位列第八,產業與技術創新深度融合
《報告》中創新城市前十名依次為:北京、深圳、上海、南京、杭州、廣州、武漢、長沙、天津、濟南。長沙以推動技術合同成交、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方面的優異表現,位列全國第八,體現出產業創新與技術創新的深度融合。
這并非長沙首次在科技創新領域領跑。近兩年來,長沙加速推進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建設,成果顯著:2024年躍居全球科技集群百強榜第32位、全球科研城市第23位,較2022年分別提升9位、11位;全國城市創新能力排名持續攀升至第9位。據悉,2024年,科技部從創新治理力、原始創新力、技術創新力、成果轉化力、創新驅動力等5大維度、30項具體指標對101座創新型城市進行了綜合評價,發布了《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4》。長沙在經濟發展新動能、高水平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平臺建設、高層次科技人才、高水平科技成果產出等方面優勢突出。長沙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與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之比達128.62%,指標數據排名全國第一;高層次科技人才指標數據排名全國第七。目前,長沙正通過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推進“市校(所)創新發展聯盟” 合作、構建高能級科創平臺、布局概念驗證中心與中試基地,逐步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的藍圖正一步步變為現實。
美麗城市
長沙位居第二,城市人居環境不斷優化
《報告》中美麗城市前十名依次為:貴陽、長沙、深圳、銀川、成都、廣州、福州、重慶、杭州、大連。長沙以94.52分位居全國第二。《報告》中指出,發展美麗城市的共性優勢體現在水體潔凈、人居整潔、生態良好三個方面。其中,在公園綠地建設方面,貴陽、長沙、深圳等城市表現優異,體現了城市對優化人居環境的重視。
近年來,長沙持續加大生態保護和人居環境優化力度。今年6月,長沙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園林綠地整治專項行動,通過集中整治與常態化管養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提升城市綠化效果、改善人居環境,為市民營造更加整潔、美觀、舒適的城市生態空間。同時,從2023年開始,長沙通過城市公園綠地開放共享試點為市民釋放出了更多的“綠色福利”。
今年4月,《長沙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發布,《規劃》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重點優化綠地與開敞空間布局、提升綠地供給品質,并明確到2035年,都市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少于12.10平方米,公園綠地、廣場步行5分鐘覆蓋率超90%。
智慧城市
長沙躋身前十,數字基建支撐安全治理
《報告》中智慧城市前十名依次為:北京、上海、武漢、南京、杭州、廣州、深圳、天津、濟南、長沙。《報告》中指出,發展智慧城市的共性優勢體現在惠民服務、精準治理、信息基礎設施三個方面。其中,長沙與武漢、南京、杭州等城市,因5G基站建設的高效推進,凸顯出數字基建對智慧城市的基礎支撐作用。
長沙在智慧城市領域的成績不止于此。去年,長沙憑借在智慧城市建設領域形成的先進經驗和豐碩成果,獲評“2024亞太領軍智慧城市”。此前,長沙已連續三年獲得“中國領軍智慧城市”稱號。2024年長沙還成功入選承擔國家數據標注基地建設任務的七大城市之一;去年,國家數據局發布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長沙“數字賦能城市生命線安全,科學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水平”案例成功入選。在2025數字中國創新大賽中,長沙“城市管理與運行安全智能系統:風險秒級感知與分鐘級閉環”案例,斬獲數字城市賽道金獎,標志著長沙在特大城市安全治理領域已邁入全國領先行列。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長沙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