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克定
關于鐘馗,故事很多,傳說紛紜。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唐明皇病中夢見一大鬼捉住一小鬼,摳目而啖之,自稱是不第的武舉鐘馗,誓除天下妖孽。唐明皇醒后,病也好了。于是召見吳道子,授意作鐘馗像:赤足袒臂,手持寶劍,捉一小鬼,以此告示天下,共慶太平。
煙霞散人的《鐘馗傳》,身世一樣,也說是鐘馗進京趕考,成績優秀,但面相丑陋,不被錄用,鐘馗一氣之下,以頭觸柱而死。到地府被閻王爺封為驅魔之神。中國的民間傳說,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版本很多而情節大致相同。而鐘馗的形象主要表現形式是繪畫,吳道子作畫,張貼千家萬戶,通俗易懂,因此廣為人知。
鐘馗的形象,大多是水墨畫,也有瓷畫、木刻(拓片)、石雕、泥塑、陶塑、剪紙……有鐘馗出游、鐘馗嫁妹、鐘馗騎鬼等,不管姿勢服飾、故事情節怎么變化,其相貌的丑陋,疾惡如仇的心理,幾乎是一致的。虬髯驚目,佩劍執笏,袒胸露臂,威風凜凜,鬼見膽寒。而不第的身世,令他疾惡如仇,使這個驅鬼大神的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據老家湖南傳說,鐘馗在酃縣(現炎陵縣)還當過縣令,故事說,鐘馗將陰府受封炎陵縣府知事一事,托夢告訴了炎陵的一位生前好友。為了懷念這位清官,縣里百姓為他在大裂谷山腰建了一座廟,名為寧國五子廟,該廟很小,位于大裂谷山腰。還請畫匠畫了鐘馗的文武兩種畫像,用石板鐫刻拓印,邑人爭相購買。據說,在鐘馗畫像上方,加蓋“酃縣知事衙門”的四方大印,驅邪效果更佳。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置酃縣,縣治設楚國龐縣故地,借助龐縣昔日的靈氣,從“人杰地靈”中取一個與“靈”字諧音的縣名,加上所選的地方通過畫師畫下來正好像一個篆體“酃”字,于是將縣名定為酃縣。三國吳太平三年(258年),會稽王孫亮辟長沙郡東部為湘東郡、西部為衡陽郡。湘東郡治地在衡陽酃湖町,郡治設在酃縣縣城。酃縣,既是縣治之所,又為郡地之都,郡、縣治所同城。鐘馗的傳說,在酃縣古城流傳是很自然的,故事也很多。
我多年前曾去湖南酃縣公干,留意尋訪鐘馗當“縣太爺”的遺跡,竟在縣文物所見到傳說的刻有鐘馗畫像的石碑,陰陽兩面形象不同,陽面為文像,陰面是武像;陽指鐘馗活著的時候是個秀才,陰為鐘馗死后成了驅魔大將軍。陽面為陽刻,陰面為陰刻。遺憾的是,陽面在“文革”中被一農民用鋤頭挖壞,文像已無法得見。陰面的武像卻保存尚好,魁梧無比,騎一怪獸,像是麒麟,手持寶劍,雙目如炬,呼之欲出。石碑年代久遠,曾被用來鋪路,被當地村民發現,才由縣文物所收藏起來。碑的上方正中留有一方空白,據說古代凡在酃縣當過縣令的官員,退休時總要拓一張鐘馗畫像,鈐上酃縣縣府的大印,揣在身邊,以明驅鬼之志。這個習俗一直到民國初期還在沿襲。
我當時請文物所的負責人幫助,拓了一張鐘馗的武像給我帶回家保存,以便進一步找到更多的鐘馗與酃縣故事的來龍去脈。
我把在酃縣文物所的這個發現,寫文章刊發在1986年2月23日《光明日報》“東風”副刊后,不久就收到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周定一先生的賜函,予以鼓勵,我很感動。周定一先生是大學者、語言學家,也是我的湖南同鄉,對鐘馗石刻在湖南酃縣被發現,很感興趣,還就鐘馗故事與我進行了探討。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