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困境,沅江市探索“城鄉聯盟辦學”——
讓鄉村娃在家門口上好學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邢玲 雷鴻濤 張佳偉 通訊員 董瓊香 范彥 李昊宸
今年秋季開學,沅江市一所偏遠鄉鎮學校——南大膳鎮中心小學四年級1班,迎來了一名新同學朱語熙。朱語熙原本在城里一所名校上學,今年,她的父親朱敬決定讓她回到家門口就讀。
10月15日,航拍沅江市南大膳鎮中心小學。張佳偉 攝寧愿租房也要帶孩子去城里上學,曾是沅江市不少農村家長的無奈選擇。如今,這一現象已有明顯改變,不少學生選擇從城區回流至農村學校就讀。
【時代命題】
“城市擠”“鄉村空”,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
南大膳鎮中心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
校長段云輝回憶,2017年,他第一次走進該校,看到跑道是煤渣鋪的,老師沒有辦公室。“辦學條件比較差,是個典型的破舊村小。”更讓他頭痛的是,年輕老師留不住,老想著進城。
同樣對破舊村小記憶猶新的,還有南大膳鎮大東口村村民徐德芳。在城里務工21年的他,任企業高管。徐德芳的女兒徐雅菲,一開始選擇在城里讀書。
10月15日,在沅江市南大膳鎮中心小學新建的足球場,孩子們在上足球課。張佳偉 攝“前些年,我也想把崽放到家門口讀書。去學校遛了一圈,不放心。”徐德芳說。
徐德芳遇到的困境,是不少農村家長面臨的“痛點”。《沅江市“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透露,“十三五”期間,該市農村薄弱學校數量多、教育硬件落后,鄉村學校僅有一所學校有塑膠跑道。受條件、交通、待遇等因素影響,鄉村學校招不到人,留不住人。
與此相對應,城區學位供不應求。鄉村學校與群眾需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發展不充分和不均衡的問題很突出。
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導致“城市擠”“鄉村空”。不少農村家長和徐德芳一樣,選擇將子女送進城里就讀。
如何破局?老百姓充滿期待。
【政府作答】
“城鄉聯盟辦學+基礎設施建設”,讓鄉村娃在家門口上好學
來南大膳鎮中心小學支教6年的劉琳老師,親歷了這一破局與變化。
“我是學校的第一個專職音樂老師。”劉琳說,自己本是蓮花塘學校的一名老師。兩所學校“結親”,源于沅江市探索的“城鄉聯盟辦學”模式。
沅江市教育局副局長李淼介紹,為打破城鄉教育壁壘,沅江市創新構建“1+1”城鄉教育共同體,由10所城區龍頭校與14所鄉村成員校深度結對。通過管理共商、師資共育、課程共建、文化共生,探索出一條“以教促融、以融提質”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徑。
得知南大膳鎮中心小學沒有專職音樂老師,劉琳萌發了支教的念頭。但一開始,她也有所猶豫。
為了堅定優質學校教師下鄉村的決心,沅江市建立激勵機制。將城鄉交流干部、教師的人事編制關系保留在原工作單位,享受原工作單位公共福利待遇,享受現任教學校在編在崗教師待遇。同時,該市每年安排300萬元經費,保障支教老師享受鄉鎮工作補貼、下鄉交通生活補貼等。
“剛來鄉村,發現音樂課不受重視。”劉琳說,她在學校組建了鼓樂隊,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如今,在學校組織的音樂素養測評中,優秀率達到90%。去年以來,劉琳負責學校的融合教育工作,助力學校成功申報2024年湖南省融合教育實驗校。
為了幫助南大膳鎮中心小學規范學校管理,實現“管理共商”,今年,蓮花塘學校教研主任肖海玲也來到南大膳鎮中心小學支教。
10月15日,在沅江市南大膳鎮中心小學,孩子們在跳繩。張佳偉 攝有支教也有跟崗。沅江市選派鄉村教師到城區龍頭學校跟崗學習,給鄉村學校留下一支永不撤走的優質教師隊伍。南大膳鎮中心小學的老師彭璐,去年下半年去蓮花塘學校跟崗了一學期。
為了讓更多年輕老師愿意留在鄉村學校,沅江市近年來新建城鄉教師周轉房、公租房1000套,解決教師住宿難題。給鄉村老師營造創先爭優、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近3年,共有86名優秀教師被選拔為校長或中層干部。
開展“城鄉聯盟辦學”以來,沅江市累計實現城鄉教師雙向流動229人次、跟崗互學1272人次,推動師資、課程、文化等要素全域流動,夯實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基礎。
如果說“城鄉聯盟辦學”解決了鄉村學校的“軟件”問題,那么,沅江市持續推進的基礎設施建設,則解決了鄉村學校的“硬件”問題。
在南大膳鎮,如今最好的樓房、標志性建筑是中心小學。“前棟教學樓是新建的,后棟教學樓是改擴建的。”段云輝說,近年來學校基礎建設花了1200萬元。
“支持教育,是領導干部分內的事,無論怎么重視都不為過。”沅江市委書記楊智勇擲地有聲地說,要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讓城鄉師生同享教育發展紅利。5年來,沅江累計投入5億元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縮小城鄉差距,讓鄉村學校成為老百姓身邊的好學校。近年來,沅江市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居全省前列,中考成績連續8年居益陽市第一,獲評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
【百姓評卷】
“家門口的學校不比城里的差”,不少學生回流農村學校
“城鄉聯盟辦學”,鄉村學校大變樣,段云輝十分開心。“現在,塑膠跑道、足球場、籃球場、音樂室、美術室等一應俱全,與過去相比,簡直是‘鳥槍換炮’。”他說,到鄉村學校,老師既愿意來,也留得住。
老師的獲得感也很強。“學習了城區龍頭校的先進教學經驗、班級管理經驗。”跟過崗的彭璐說。
沅江市城區政通學校與茶盤洲鎮中學結成融合型聯盟后,52歲的城區教師羅輝扎根鄉村支教,將31年的語文教學經驗融入鄉村課堂。她說,鄉村課堂天地廣闊,自己創新的“古詩新解鄉音課堂”教學模式,孩子們喜歡,家長、學校也認可。
10月15日,在沅江市南大膳鎮中心小學,支教老師劉琳在教學生吹葫蘆絲。 雷鴻濤 攝學生的感受最直接。10月15日下午,一陣葫蘆絲樂聲從南大膳鎮中心小學的一間教室飄出。孩子們在音樂老師劉琳的指導下,手指在葫蘆絲上靈活移動,腮幫子鼓得圓圓的。學生王晨曦說:“劉琳老師的音樂課非常有趣,我學會了唱《茉莉花》《小鳥小鳥》。”2022年回到南大膳鎮中心小學上學的徐雅菲說:“家門口的學校不比城里的差。我在塑膠跑道上跑步,在運動場踢球,在美術室畫畫,成績在學校名列前茅,越來越喜歡在這里讀書了。”
“當時就想,學校的老師是從城里來的,硬件設施也越來越好。”家長徐德芳說,看到家門口小學發生的變化,他最終決定讓女兒在家門口讀書。以前在城里陪讀,家里的老人沒人照顧,成了空巢老人。如今,娃在家門口上好學,老人能享天倫之樂,一舉兩得。
學生家長姜輝點贊南大膳鎮中心小學老師的責任心。“這里的老師對學生充滿了愛。”姜輝說,孩子感冒了,老師比家長還急。把孩子放在這里,她很放心。
“硬件”上去了,“軟件”也越來越好。和徐雅菲一樣,近年來,沅江市有142名學生從城區回流至農村學校就讀。新灣鎮學校與中考成績連續10年位列益陽市農村中學第一的南嘴鎮初級中學聯盟,實力大增,20余名學生回來上學。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