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不再只是博物館里的靜態展示,而是變成了可感知、可參與、可帶走的旅游記憶——
讓張家界的石頭“講故事”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寧奎
10月17日傍晚時分,武陵源區《魅力湘西》劇場外,等候入場的游客排起了長龍。這臺演出目前每天兩場,一票難求。
在張家界,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上演。《天門狐仙》《張家界千古情》等大型演出,將非遺從博物館的靜態展示中解放出來,植入山水實景與現代化劇場中。
從靜態展示到活態展演,非遺正在經歷一場場景革命
10月5日,楊家界景區,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展演正在上演。打溜子明快的節奏在峰林間回響,大庸武術剛勁有力的招式引來觀眾陣陣掌聲,土家民歌婉轉的旋律縈繞山谷。
“我們把張家界非遺搬到峰林云海,就是把文化融入山水人情,讓石頭會講故事,讓云朵會傳歌。”張家界市文化館館長覃大鈞告訴記者。
非遺進景區,打破了靜態展示的傳統模式。今年端午期間,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舉行的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分為展示展演、展覽展銷兩大部分。
茅古斯《圍獵》以其原始古樸的風貌,生動再現了土家族先輩的狩獵場景;苗族舞蹈《銀匠爺爺打銀忙》洋溢著濃郁的民族風情;傳統戲劇《楊門女將》將巾幗英雄的傳奇故事演繹得扣人心弦。
天津游客陳晨在觀看完表演后興奮地表示:“這樣的活動,我覺得非常有意義,能夠很好地展示各民族非遺,感受非遺魅力,也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
非遺與景區融合,提升了游客的體驗感與滿意度。
8月1日,武陵源景區啟動“非遺進景區”文化展演,活動持續達半個月,每天晚上6時30分,圍繞花燈、陽戲、哭嫁舞、擺手舞、茅古斯舞等開展非遺表演,每天展演8至10個非遺節目。
黃龍洞景區相關負責人李遠明表示,非遺進景區不僅豐富了旅游內容,更讓游客在欣賞自然奇觀的同時,領略到張家界深厚的文化底蘊。
實景展演、盛裝巡游、科技賦能,非遺活化形式不斷迭代升級
形式創新是張家界非遺活化的核心驅動力。
通過“現場互動、實景展演、盛裝巡游”等方式,將“傳統游戲、歌舞、技藝”等非遺代表性項目有機嵌入景區和交通節點,讓張家界非遺“動起來、活起來”。
“車剛停穩,就傳來了優美的歌聲……”10月5日,駕車途經桑龍高速桑植服務區的重慶游客趙然,一下車就被服務區濃厚的文化氛圍所吸引。“十一”假期,桑植縣通過開展“唱游桑植”活動,組織全縣優秀的桑植民歌歌手分批進駐在全縣各景區景點,用歌聲燃起游客的熱情,引領他們樂游這里的山山水水。
在九天洞景區,長沙游客張翠翠聽得格外入神,由衷感慨:“以前只在書本上了解過桑植民歌,今天不僅僅聽到了,還學唱了,感覺原汁原味的民歌一下子活了起來,特別生動。”
盛裝巡游不僅增強了視覺效果,更提升了文化儀式的莊重感。
在慈利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板板龍燈走上了水面竹筏,進行了創新性的夜游展演。整場演出以水上板板龍燈為主線,分三個篇章,通過祖孫對話的形式,串聯起慈利的歷史文化與當代風貌。
“龍燈星溯?慈姑情”環節中,500米長的板板龍燈呈S形游動,歌手在畫舫演唱《悠悠慈姑情》《這就是慈利》,場面恢弘。
慈利縣構建了全域智慧導覽平臺,植入AI數字人導游、AR實景導航功能。大峽谷景區內,“AI峽客吟”系統可為游客實時生成專屬詩歌。
投資1.2億元的九歌·山鬼景區作為全球首個行進式元宇宙夜游項目,運用8K投影與動作捕捉技術在3.6平方公里的自然景區動態演繹《楚辭》神話。
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成為張家界旅游產業升級的新引擎
通過非遺進景區,“讓中外游客白天帶走負氧離子,夜晚帶走土家電音,流量由此變留量,景區由此長‘血肉’,從而為張家界賦值、賦能、賦魂”,覃大鈞說。
在武陵源景區的非遺展演現場,民間器樂合奏打溜子,鈸、鑼、鼓等樂器相互配合,節奏明快,在峰林間奏出美妙樂章,引得現場游客紛紛駐足觀看,掌聲不斷。
張家界陽戲唱腔一出,老戲迷們早早就圍了過來,那帶著方言韻味的唱腔,時而高亢時而婉轉,把土家人的喜怒哀樂演繹得淋漓盡致。
在張家界,非遺進“院、校、園、景”成果展活動讓廣大青少年兒童及游客沉浸感受非遺的樂趣。這種傳播方式,吸引了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和參與,為非遺傳承注入了新鮮血液。
張家界有14個文旅項目入選第三批湖南文旅消費“新生代·新場景”,其中乖幺妹土家織錦文化創意園入選非遺體驗類,張家界靈溪文化非遺基地入選旅居營地類。
這些項目為非遺傳承提供了新的空間和可能性。
天門山下,霧氣繚繞,《天門狐仙》 的歌聲在峽谷間回蕩,五百余名演員在山水實景中演繹著古老的傳說。
“這才是真正的中國神話!”10月16日,法國游客朗科在觀看《天門狐仙》演出后驚嘆道。演出結束時,當主角相擁,燈光點亮背后的整個天門山,現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與歡呼。
在非遺與旅游的深度融合中,張家界的山水被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而古老的非遺技藝則在世界舞臺上煥發出新的生機。
責編:潘華
一審:潘華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