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縣域醫療機構面臨“空心化”的情況下,臨湘市醫保域外使用率呈下降趨勢——
一場縣域醫共體改革的“逆襲”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姜鴻麗 周磊 通訊員 劉宇麗 陳芬
10月17日,在臨湘市人民醫院與桃林鎮中心衛生院共同運營的血液凈化中心,今年68歲的李某星正在透析。“以前要去臨湘市人民醫院,來回車程1個多小時。現在透析中心開到家門口,幾分鐘就到,非常方便。”李某星說。
這一改變,源于臨湘市一場刀刃向內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改革。
臨湘市圍繞“讓群眾慢性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復雜病不出縣”的目標,推動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推進緊密型醫共體建設,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讓群眾“家門口”看得好病。
醫療機構得發展——
重構管理體系,優化醫療布局,實現錯位發展、特色互補
10月11日,臨湘市醫療集團人民醫院婦女兒童中心揭牌。臨湘市婦幼保健院迎來新生。
3個月籌備期間,婦幼保健院人員分流優化超過30%,但業務量持續增長。婦幼保健院黨總支書記方立志欣喜地看到,全院門診量從日均90人左右增至160人左右,手術臺次增長77%。
這一轉變,始于臨湘市破釜沉舟的醫療改革。
面對市級醫院競爭內耗、半數病患外出就醫的窘境,改革迫在眉睫。但縣級財政資金緊缺,如何破局?
“比起政府無限制的投入,機制的創新更有活力、更可持續、更具紅利。”臨湘市委書記劉琦認為,要強化頂層設計,從重構管理體系入手。
經過多輪外出學習、上百次方案討論,2024年7月,臨湘市醫療集團應運而生,下設人民醫院和中醫院2個醫共體,將319家公立醫療機構緊密聯結,創新探索管理集約化、信息一體化、服務同質化和三醫協同化。
臨湘市衛健局局長、醫療集團黨委書記陸暉介紹,該集團實行人才統一招聘調配、績效統一考核、藥品耗材統一集采,設立醫共體運營發展中心,整合形成120急救指揮、健康管理等多個業務中心。
“市直醫院資源共享、錯位發展、特色互補。”臨湘市醫療集團總院長余興介紹,得益于改革,臨湘市人民醫院成功晉升三級綜合醫院,創新性托管瀕臨倒閉的婦幼保健院,破解縣域婦幼保健院的生存困境。
如今,臨湘市婦女兒童中心規劃發展保健、分娩、月子中心、兒童康養等全周期服務;人民醫院將婦產科原有病房改為腫瘤科病房,腫瘤患者住院人數攀升,實現“1+1>2”的整合效益。
借力改革東風,中醫院特色得以凸顯。
走進臨湘市醫療集團草本悅飲店,天然中醫藥草本原料與奶茶融合后的清香撲鼻而來。
“店員都是專業醫護人員,我們秉持中醫藥食同源理念,瞄準健康茶飲方向,讓中醫傳承走向市場化,讓中醫養生融入市民生活。”臨湘市中醫醫院事業發展部主任李新勇介紹。9月9日開業以來,該店總銷售額約26萬元。
同時,“三智三聯”智慧中醫云平臺覆蓋所有鎮衛生院,中藥共享配送中心實現“基層開方、送藥上門”,艾灸、針灸等服務進村入戶,臨湘市中醫診療量占比提升55%。
在鄉鎮衛生院,改革紅利不斷釋放。臨湘市科學布局兩個鄉鎮醫療次中心,桃林鎮中心衛生院業務量同比增長36.8%;“縣醫回鄉、鄉醫回村”戰略,讓近千名專家下沉基層服務,數十名醫生常駐鄉鎮,鄉鎮衛生院醫療收入提升3.84%。
群眾看病得實惠——
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提升,累計為群眾減負105萬元,節約就醫時間40%以上
今年3月,李某被確診為胃癌后,需前往省城腫瘤醫院接受化療。半年后,聽說省腫瘤醫院的吳飛躍教授定期在臨湘市人民醫院坐診、手術,李某立刻辦了轉診手續,在“家門口”完成腫瘤切除手術。
“手術很成功,這才是真正的‘家門口治大病’。”李某的女兒李錦錦說。
“已有76位知名專家加入我院域外專家庫。”臨湘市人民醫院院長龔波濤說,通過與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上海瑞金醫院、湘雅二醫院等頂尖機構建立專科聯盟,尖端技術被源源不斷地引入臨湘。
臨湘市在全省率先實現市級智慧醫療系統與“湖南省公衛3.0系統”無縫對接,實現124項檢查結果互認。該市通過信息平臺,創新“基層預約、縣級診斷、結果互認、一級收費、三級服務”模式,累計為群眾減負105萬元,節約就醫時間40%以上。
“以前患者做B超、CT等檢查必須去縣級醫院門診,無法報銷;現在可以在我們這開檢查單,去縣級醫院檢查,享受基層門診報銷。”云湖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方志明告訴記者。
審方中心專家24小時在線,基層處方合格率從68.8%提升至96%以上;5G智慧急救平臺構建“城區15分鐘、鄉村30分鐘”黃金急救圈,心梗搶救時間縮短52%;遠程會診中心完成遠程心電診斷16.5萬人次、影像診斷2.8萬人次……
讓數據多跑路、讓患者少跑腿,成為臨湘醫改讓群眾受益的關鍵。
醫保基金得安全——
基金域外使用率近3年首次下降,縣域內住院、門診次均費用齊降
今年9月,在廣東東莞打工的劉某因雙腎結石需做微創手術。正為異地就醫的報銷和照顧問題發愁時,臨湘市人民醫院醫保專員主動聯系了他。
“既省錢,又方便照顧,這是好事。”劉某選擇回鄉就診。
臨湘市醫保局局長柳勇介紹,該局將基層首診、轉診備案、慢特病審批等權限下放給醫療集團,嚴格執行縣域內外報銷差異化政策,讓基金高效使用。
該市將醫保基金整體“打包”給醫療集團,實行“結余留用、超支分擔”,倒逼醫療機構從“多開藥、多檢查”向“管健康、提質量”轉變。
“在上級醫院,一個周期康復治療要自費3000元左右,在這里只要500元左右,報銷還免門檻費。”長安街道患者王某蘿,因腦血管意外在臨湘市人民醫院就醫后,轉診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治療。
在醫保總額預付的基礎上,臨湘市醫療集團推出“醫共體內住院起付線連續計算”機制。在轉診中,下級轉上級,只補差價款;上級轉下級,全免“門檻費”;同級互轉,同樣免費。減免部分以現金形式直接退還患者,避免“先墊付、再報銷”的繁瑣流程。
臨湘市持續走高的醫保基金域外使用率,今年7月出現近3年來首次下降,8月同比下降2.12%,9月同比下降1.07%。縣域內住院和門診次均費用雙雙下降,基層門急診占比提升至76%,老百姓的“救命錢”真正花在刀刃上。
責編:潘華
一審:潘華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