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星空》海報。
張覓
《三國的星空》為易中天教授編劇和監制的動畫電影。易中天教授多年前在《百家講壇》講三國,妙語連珠,極受歡迎。因此,國慶檔上映的這部《三國的星空》,就成了我近期最期待的電影。看完影片便會發現,這部作品沒有沉溺于傳統三國故事的窠臼,而是以動畫獨有的藝術語言,為觀眾打開了一扇讀懂三國英雄的新窗口。
電影著力于塑造曹操、袁紹、劉協三個人物形象,三者之間的關系也處理得很有張力,敘事流暢且節奏明快,在史實的基礎上進行了適度改編。尤其曹操是作為正面的英雄形象來打造的,跳出了因《三國演義》而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奸雄”形象。
電影并非給曹操強加光環,而是強化了他的優點。曹操的確文武雙全、智勇兼備。年輕的曹操一心想要效忠大漢,匡扶漢室,喊出“諸君北面,我獨西向!”堪稱胸懷天下、雄心勃勃的逆行者。他聽取謀士建議、積極推行屯田,以軍民結合的方式恢復農業生產,為統一北方奠定了物質基礎;他求賢若渴,唯才是舉,許攸來降時他激動得光腳來迎;他胸懷闊大,將手下將士與袁紹私底下來往的書信付之一炬,既往不咎……這些在電影里都有具體體現。不過對于曹操的多疑、奸詐等性格,電影則不動聲色地進行了弱化,以凸顯曹操的理想主義光輝。
袁紹是四世三公的貴公子,電影突出了他傲嬌霸氣、運籌帷幄的一面,即使最后兵敗面對曹操,他也從容不迫、不失風度。最后袁紹的退場,電影也處理得頗為體面,設計了浪漫化的“流星穿身”情節。電影并未將他塑造成一個反面人物,而是亂世之中的一個有人格魅力、值得尊重的英雄。小皇帝劉協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懦弱窩囊、戰戰兢兢的傀儡,在以往的影視劇中也沒有什么存在感,但是這部電影對他著墨較多,突出了他仁德機變且有擔當的一面。他背著宮人偷偷看書;他雖只能決定后宮小事卻決定不為難下人;他心憂民生以身受鞭向上蒼祈雨;他懷疑曹操卻坦誠相待……這使得劉協這個人物相對以往來說分外鮮明而飽滿。
電影之中,穿插著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詩意盎然。“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他求賢求才的心聲;“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他生命意識的體現。最后一幕,在寰宇之中,懸崖之上,滄海之前,曹操獨自一人憑海臨風,睥睨天下,吟誦《觀滄海》一詩:“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凌云志與英雄氣頃刻之間涵蓋整個天地,曹操豪邁的氣概與博大的胸懷在此被具象化了。
電影多處用了象征與隱喻的手法。曹操和袁紹原是童年好友,曾一起去偷香爐。被發現后,曹操跳到墻上,要把袁紹拉出去,然而袁紹一只手緊緊地拿著香爐。勸說未果,曹操只好放聲大叫,引得袁紹扔掉香爐、得以跳墻而逃。電影的開篇和結尾,都呼應了這一情節,象征著兩人的思維方法與作戰方式的迥異。老人與小孩夜觀星象,串聯起劇情,并暗含“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的掌故風味。曹操的狗“麥子”也隱喻著他匡扶漢室的初心,初心已死,君臣離心,曹操的想法也發生了變化。
電影的藝術表現手法也可圈可點,視覺效果令人震撼。人物面目肌理幾乎清晰可見,官渡之戰的場面更是宏大壯闊。鏡頭語言也比較多樣化,遠景、近景與特寫快速切換,使得觀眾在感受整個戰爭場面時,也不忽略微觀細節,有身臨其境之感,壓迫感十足。
歷史細節的考究則體現了創作的誠意。影片不僅還原了《后漢書》記載的官渡之戰時的日食場景,讓歷史事件有了視覺落點;服裝與器物盡可能地還原漢代風貌,令人賞心悅目。電影中有一幕是袁紹邀曹操宴飲,鏡頭便仔細展示了所呈上的貘炙、魚膾等精美食物和漆耳杯、銅鑒缶等精致器皿。電影片尾還致謝了多家文博機構,可見其用心。
當然電影也有不足之處,比如說除曹操、袁紹、劉協三位核心人物之外,其他角色著墨不多,并未形成豐富的群像呈現。荀彧、董承、許攸、張郃、高覽等雖有出場,但都趨向簡單化和臉譜化,董卓、呂布更是活在臺詞里。曹操的形象過于高光,幾乎掩蓋了其他角色的光芒,“眾星璀璨”的感覺稍弱,反倒有“三國的驕陽”之嫌。電影重“情”輕“謀”,政治權謀與政治博弈出現較少,使得故事的歷史厚重感稍打折扣,而“謀”其實是三國的靈魂。但即便有這些遺憾,《三國的星空》依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