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早醒,醒了又睡不著?或是疾病信號
一旦睡眠問題影響到第二天的生活、工作,需要及時就醫

漫畫/余寧山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金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我半夜醒來的情況也越來越頻繁了,不知道是咋回事?”“喝多酒后,我經常凌晨就醒了,之后很難再入睡,怎么辦?”“我喜歡晚上工作到天亮,白天睡覺,這算不算熬夜?”……近期,不少人向記者咨詢睡眠相關問題,比如一到凌晨1時多就醒或一到凌晨3時多就醒,且醒后難入眠……這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擁有好睡眠呢?
10月13日,記者就與睡眠相關的問題采訪了長沙市第一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主任醫師譚紅。她表示,半夜易醒且醒了就難再入睡,通常與睡眠維持障礙有關,如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環境因素、生活習慣等。一旦睡眠問題影響到第二天的正常生活、工作,需要及時就醫。
“早醒”可能是人體衰老或疾病的表現
“我六十歲后,老是凌晨兩三點就自動醒來,之后難以再次入睡,要在床上翻滾到四五點才有睡意。”近日,家住開福區珠江花城小區的李娭毑跟一起跳廣場舞的朋友們吐槽自己的“睡眠困難”。沒想到,這一話題引起了不少老伙計的共鳴,紛紛表示自己年紀大了后也有此現象。
“老年人半夜醒來難入睡,可能與褪黑素分泌減少、睡眠周期縮短有關。”譚紅表示,臨床上一般將凌晨2至4時醒來,醒來后難以再次入睡的情況稱為“早醒”。偶發性的“早醒”一般無需擔心,與年齡增加導致的褪黑素分泌減少有關。
但如果頻繁“早醒”,會給身體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如“早醒”會影響第二天的精神狀態,整個人會感覺疲乏無力、做事效率會明顯下降,且可能會引起心悸、胸悶、腹瀉等生理性不適,給正常的生活帶來較大影響,需要引起重視。
“疾病或疼痛干擾也會影響睡眠。”譚紅表示,關節炎、呼吸系統疾病、泌尿系統問題、神經系統疾病,也會引發夜間不適。此外,一些生理原因同樣會導致“早醒”的情況:首先,一般成年人每天需要的睡眠時間為7至8小時,老年人僅需要5至7小時。如若夜間睡得太早的話,可能會在次日凌晨醒來;其次,很多人習慣在睡前看手機,手機發出的藍光會影響褪黑素分泌,會影響正常睡眠質量,導致“早醒”。
而且,睡前飲酒的話也容易讓人半夜醒來,因為酒精代謝完畢后,它的助眠效果隨之消失。另外,睡眠狀態下人的體溫會有所下降,若室內的溫度過高、蓋的被子過厚的話,也容易讓人在半夜醒來。
“若半夜醒來難以再次入睡,可以試試這些方法:放松身心,調整呼吸節奏,避免過度思考,多數人能較快重新入睡。”譚紅建議,患者需要明確病因后進行治療,睡覺前避免飲水過多,不可飲用濃茶、咖啡等飲品,不要劇烈運動,不可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八小時睡眠論”被打破!睡多久合適?
“我上夜班,每晚8時開始上班,次日凌晨4時下班,早上6時開始睡覺到傍晚,睡滿8個小時,算不算熬夜?”在酒吧工作的小王對自己的身體有所擔憂。
對此,譚紅表示,有條件的話,最好遵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生物鐘。另外,每天睡夠8小時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個說法,其實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8小時的睡眠。睡眠具有很強的個體化差異,盲目追求8小時睡眠,反而容易引起睡眠焦慮,讓身心健康受到影響。
她告訴記者,比起關注睡眠時長,我們應該將更多注意力放在睡眠質量上。正常成年人每天夜里有4至6個睡眠周期,每個周期90至110分鐘不等,這個過程中會經歷非眼動睡眠、眼動睡眠以及快速眼動睡眠三個階段,也是睡眠狀態由淺到深的過程。
深度睡眠對于身體恢復精力、消除疲勞非常重要,如果夜間的睡眠狀態一直處于淺睡眠下,即便是睡夠了時間也容易感覺疲倦。如果處于深度睡眠且時間較長的話,即便是沒有8小時的睡眠時間,醒來也會覺得精力充沛。
“如果睡醒后覺得精力充沛,能正常應對第二天的工作,我們就認為他的睡眠是合格的。”譚紅提醒,若“早醒”頻繁發生,影響到了日常生活,請及時就醫。
健康小貼士
如何促進睡眠?
●放松身體:嘗試漸進性肌肉松弛法,從腳趾開始,逐漸放松全身肌肉。
●調整呼吸:深呼吸,吸氣時默數4秒,屏息4秒,呼氣時默數6秒,有助于降低心率,緩解緊張情緒。
●避免刺激:睡前不要看手機、電視等發出藍光的設備,也不要思考復雜問題,以免大腦再次興奮。
●創造良好睡眠環境:確保臥室安靜、黑暗、溫度適宜,可使用耳塞、眼罩等輔助工具。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長沙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