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征戰綏寧指揮所舊址。作者供圖王勝芳
簡介
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征戰綏寧指揮所舊址位于綏寧縣寨市苗族侗族鄉政府所在地,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指揮所舊址記錄了紅七軍的崢嶸歲月。1930年12月,紅七軍戰士,在政委兼前委書記鄧小平、總指揮李明瑞、軍長張云逸率領下攻占綏寧大捷。至此,綏寧廣袤的山水,攝下鄧小平當年的青春風采,刻下紅七軍戰士英勇的革命足跡。
一
長沙暑氣熏人,受綏寧山區涼爽天氣吸引,我驅車來到寨市古鎮,拜謁修復之后的指揮所舊址。綏寧以地廣林茂著稱,被譽為“三湘林業第一縣”,寨市古鎮位于縣西南核心林區。這里群峰環繞,林木蔥蘢,萬山青擁,百溪流碧。古鎮的街區與房舍,在千嶺騰翠的林區,透著熟悉的煙火氣。紅七軍征戰綏寧指揮所舊址,猶如歲月之鉚,坐落于鎮上古色古香的西河街。
《綏寧縣志》載:綏寧,春秋戰國時期屬楚黔中郡,秦屬象郡,西漢屬武陵郡;唐貞觀十一年(637年),始稱徽州;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置蒔竹縣,崇寧二年(1103年)更名為綏寧縣,寓“綏之以寧”之意。
寨市古鎮,是綏寧老縣城。從唐代開始至1953年縣城北遷長鋪鎮,有1300余年的縣治經歷,留下了古城墻、九廟、四祠、三會館、兩庵、兩閣、鐘鼓樓、八角亭、風雨橋、古民居等歷史遺存。這里的古代著名學府——虎溪書院,至今仍保存著清代進士袁寶彝作序的章程石碑。
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武裝斗爭在艱難之中發展。當年,寨市龍姓望族建有一座龍氏家祠。紅七軍攻占綏寧縣城后,鄧小平、李明瑞、張云逸等,在這座祠堂休整、議事、指揮作戰。
這一紅七軍戰斗史上的重大事件,像一支如椽大筆,給這里的綠水青山描上一抹鮮艷的革命紅色。
二
1929年12月11日,紅七軍由著名的廣西百色起義創建,后來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的一支重要力量。
1930年10月,紅七軍主力由鄧小平、李明瑞、張云逸等率領,從廣西河池出發,轉戰桂黔湘邊境,向中央蘇區轉移。12月中旬,為獲取補給,紅七軍在桂北重鎮長安與白崇禧部激戰七晝夜,傷亡500余人。為保存實力,紅七軍主動撤出戰斗,向湘桂邊境敵軍實力相對薄弱的綏寧進軍。
12月20日,紅七軍4000余人進至綏寧南部的隴城、雙江(兩地今屬通道侗族自治縣)等地。接著,兵分兩路向綏寧縣城寨市奔襲,一路為紅七軍主力,由雙江經多龍、大凍橋進抵寨市;另一路擔任側翼掩護,由雙江經天堂界、大凍橋抵達寨市城郊,兩路人馬會合后,于21日凌晨向駐守綏寧縣城的縣保安大隊發起攻擊,敵人猝不及防,潰不成軍,國民黨政府縣長聶康濟竄逃會同,紅七軍一舉攻占縣城寨市。
當日,鄧小平等人在縣城龍家祠堂設立指揮所,指揮一部分紅軍進至長鋪和竹舟江一帶布防警戒,并帶領部隊主力在縣城休整,籌措糧款和冬衣。他們計劃在綏寧擴充紅軍,相機發展游擊根據地。紅七軍入城后,打開監獄,釋放了被關押的進步人士,沒收豪紳及縣府部分財產分給貧苦群眾,開展轟轟烈烈的宣傳活動,書寫標語、印發傳單,召開群眾大會。當地青年有幾十人自愿報名參加紅軍。
紅七軍征戰綏寧大捷,是我黨領導的這支革命軍隊自百色起義以來所取得的第一場重大勝利,扭轉了此前一路輾轉、連續征戰不利的局面,極大地提振了部隊士氣。
國民黨當局聞訊震動,蔣介石委任湖南軍閥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統率湘桂黔三省兵力,對紅七軍圍追堵截。鄧小平當機立斷,迅速改變原計劃,決定紅七軍主力提前結束休整,于12月23日離開寨市,經長鋪、關峽、梅口等地向武岡進軍。
“紅旗漫卷西風”。紅七軍征戰綏寧的經歷,“紅七軍大事記”有明確記載。鄧小平女兒鄧榕著的長篇傳記《我的父親鄧小平》,也有詳細記述。綏寧,是紅七軍的福地。這段歷史,是綏寧人民得到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近年來,各級文物部門給予不少指導,綏寧對指揮所舊址進行了保護修繕,于2023年11月再次正式免費對外開放。
三
指揮所舊址修繕之后,仍保留了龍家祠堂的原貌,磚木建筑,縱分三進,馬頭墻外圍白墻翹檐,墻內以木材搭構,黑瓦蓋頂。進大門的第一進,是二層樓的戲臺;第二進,中間天井敞亮,左右廂房平起相對;最后一進,設為正堂,是主持祭祀、議事的地方。走入祠堂,每一級臺階,每一塊地磚,每一處榫卯,古拙莊重。祠堂正門右側,“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指揮所舊址”銘牌,燙金入目。大門正上方寫著“龍氏家祠”四個大字,門柱刻聯:“平南世澤耀屏翰,蒔竹千秋隆祀禋?!逼侥?,指當地龍氏宗祖龍宗麻,原籍江西吉安,宋元祐年間,他奉朝廷之命,率部平定西南少數民族起義有功,受封平南侯。為紀念龍宗麻父子,當地多處建有“平南侯”祠廟。
修復后的指揮所舊址陳列著紅七軍當年征戰綏寧概況,介紹了鄧小平、李明瑞、張云逸生平,復原了三位將領住宿、開會議事的場景。步入場景,自覺有一股強大的青春力量撲面而來。當年,鄧小平、李明瑞、張云逸率紅七軍征戰綏寧,三人的年齡分別是26歲、34歲、38歲,紅七軍戰士大多數也正值青年,
西河街大體呈南北走向,青石板鋪就的街道兩邊,緊挨著一排排二層樓木屋古民居,開店居住一條街,講述著昔日的繁盛。街心建有紅七軍征戰綏寧大捷戰斗浮雕。
街北頭建有西河橋,原名“萬年橋”,因紅七軍戰士曾在橋上休整又名“紅軍橋”。橋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曾毀于大火。2009年,此橋由鄉賢捐資以原貌重修。它是一座典型的侗族風雨橋,整座橋梁結構復雜,穿插有序,無一釘一鉚,展現了工匠的高超技藝。橋下為石砌立墩,橋上架梁建廊,橋長50米,寬10余米,有兩層樓高,飛檐翹角,蔚為壯觀。
西河橋下,蒔竹河碧水成潭,倒映青山。這條全鎮人民的母親河,發源于黃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原始次森林,于茂林修竹間,流入巫水,匯沅江,下洞庭。國家級非遺“中國綏寧苗族四八姑娘節”民俗活動,每年在蒔竹河左岸隆重舉行。
現在,寨市鎮是湘桂黔邊境各地黨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也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她宛如湘西南邊陲的一顆耀眼明珠,成色更足,展現出新的吸引力,進入更多人們的視野。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95年來,紅七軍強大的初心之力,早已聚成綏寧這片土地的千山之翠,美麗的蒔竹河奔流不息,永遠講述著這一部偉大的英雄傳奇。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