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10月13日訊(全媒體記者 楊蔚然 通訊員 趙瑩瑩)市民李爹爹此前因輕度中風,在長沙市第一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附屬長沙醫院)康復醫學科住院,病情穩定后回家休養,整日臥床休息,極少下床活動。兩個月后李爹爹復查時,已無法獨立行走,肌肉嚴重萎縮,關節僵硬。該院康復醫學科主任醫師肖樂表示,李爹爹遭遇的是典型的“廢用綜合征”。
肖樂介紹,廢用綜合征是指由于機體長期處于不活動狀態而產生的繼發性功能障礙,即“不用則廢”的身體反應。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顯示,全球65歲及以上人群中,超過40%存在因活動不足導致的功能衰退。而研究表明,即使是80歲的高齡老人,通過科學的力量訓練,肌肉力量仍可增加100%以上。當身體停止活動,完全靜止的肢體每天肌力減少1%至3%,3至5周內肌力可下降50%;骨骼缺乏負重刺激,骨鈣嚴重流失,引發骨質疏松癥;心血管,調節功能衰退,突然站起時頭暈眼花(直立性低血壓);關節方面,長期靜止會導致關節攣縮僵硬,活動范圍受限。這些變化形成惡性循環,不活動則導致功能衰退,進一步限制活動能力。
廢用綜合征的高危人群不只是臥床患者,還有久坐不動的上班族(每天超過6小時)、肢體打石膏固定的骨折患者、因疼痛不愿活動的骨關節病患者、中風后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嚴重感覺障礙導致活動減少的人群等。需警惕的是,下肢比上肢更易發生肌無力和肌萎縮,這可能與下肢肌肉需要對抗重力有關。
該病的局部影響可致肌肉萎縮、關節攣縮、骨質疏松、骨密度降低等,帶來的全身影響如直立性低血壓、靜脈血栓、心肺功能下降、內分泌失調、情緒認知障礙等。
肖樂表示,對于廢用綜合征,在預防上應做好五點。第一,精準力量訓練,每天用最大肌力的20%至30%進行鍛煉,如輕阻力訓練效果更好,每天用最大肌力的50%做短時高強度訓練;對于完全癱瘓者,可采用神經肌肉電刺激代替主動運動。
第二,關節僵硬者,至少每2小時改變一次活動姿勢;被動+主動活動,每天2次,每次30至60分鐘。
第三,骨質疏松癥的逆轉,負重運動最佳選擇如跑步、行走、舉重等;不能站立時,靠在墻上保持70°至90°站立位,每天至少30分鐘使用平行杠、支具輔助站立或行走。
第四,直立性低血壓的預防,進行體位適應性訓練,用逐步抬高法,平臥時頭略高于腳,逐步搖高床頭;對健康肢體進行阻力訓練,增加心搏量;下肢和腹部使用彈性繃帶促進血液回流。
第五,促進靜脈回流;主動屈伸踝關節,每天多次;腿部按摩,從遠端向近端按摩。
此外,康復訓練中應注意,過度訓練有危險,要遵循少量多次原則;錯誤訓練危害大,避免粗暴的關節被動活動。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長沙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