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圣鋒
手握28部著作的王瓊華先生,是一位用文字丈量故土、以故事縫補時光的鄉愁文人。
郴州這座被稱為“林邑”的古城,不僅以“天下第十八福地”的美譽吸引著尋幽探勝的旅人,更因滋養了一批像王瓊華這樣的作家而煥發出別樣的文化光彩。他筆下的故事,如同郴州裕后街的青石板路,沉淀著歲月的回響;他塑造的人物,仿佛是汝城祠堂的飛檐斗拱,承載著厚重的鄉土記憶。
在他的小小說《最后一碗黃豆》中,那個蹲在染鍋前嚼黃豆的少年,正是他創作生涯的隱喻性起點。爺爺用黃豆串起的不僅是染布的技藝,更是一代代人面對困境時的堅韌與智慧。爺爺臨終交代完“最后一碗金燦燦的黃豆”,這看似平凡的食物便化作穿越時空的精神火種,讓那位“著名企業家”在慈善的道路上找到了生命的真諦。
這種對“物”的哲學化書寫,貫穿了王瓊華的創作始終。
在《一湯陳》中,魚頭湯的秘方成為兩代人命運轉折的鑰匙;《井水有點兒咸》里,犀牛井的鹽香則承載著市井生活的百味雜陳。這些故事無不印證著王瓊華“小小說要講好大道理”的創作理念。
郴州城郴江河岸的裕后街,是王瓊華文學世界的核心坐標。他的“裕后街風情系列”作品,便是在這樣的文化土壤中生長出的文學圖譜。
《琴鋪》里的古琴聲、《捏仙張》中的泥塑魂、《蔡記紙鋪》的墨香余韻,這些篇章如同一幅幅民俗長卷,將郴州的歷史紋理與市井溫度熔鑄于字里行間。王瓊華“用想象還原人物美德”,其筆下人物“在善與惡的交鋒中展現出人性的微光”。
王瓊華的職業生涯充滿傳奇色彩。從黨政機關到市作家協會主席,他始終保持著對現實的敏銳洞察。官場公文與文學創作的撕扯,曾讓他像株被移植的古木,會議室的紅燈籠與稿紙上的墨梅在記憶里交替浮現。在《官場密語》三部曲中,他以犀利的筆觸剖析權力場中的生態,被譽為“官場小說的另類觀察者”。然而,他更珍視的創作身份是“郴州故事的講述者”?!稏|江湖傳》將郴州山水與工業文明碰撞的陣痛化作詩性文本,《還我風騷》則以女性的視角重構了地域文化記憶。
這種對本土文化的深情回望,使他的作品兼具文學性與在地性。汝城祠堂的飛檐、裕后街的石板、上黃門的唐柏,這些文化符號不僅是故事的背景,更是精神世界的錨點。
2024年春,王瓊華以“裕后街風情系列”斬獲第十屆小小說金麻雀獎。評委評價其作品“以一波三折的情節、鮮明的人物群像,書寫時代命運與社會變遷”。這份殊榮,不僅是對他創作實績的肯定,更標志著郴州文學在當代文壇的崛起。
在頒獎典禮上,他手捧沉甸甸的獎杯,心中或許浮現出了“爺爺”嚼黃豆的佝僂身影。王瓊華始終保持著對文學最樸素的敬畏:“小小說是針尖上的舞蹈,要在方寸之間見天地”。這種創作理念,在《心事》等作品中得到完美詮釋,它通過三言兩語的對話,便勾勒出人性在善惡之間的掙扎與抉擇。
若說王瓊華的筆觸有重量,那必定是鈾礦石般的質地。2024年出版的《籍貫711》,是他用五年深耕光陰淬煉的史詩。為還原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背后的功勛鈾礦故事,他走遍礦區每個角落,從數百個故事中精選39段,從800張舊照里挑出37幀,將711礦人的血汗與榮光凝煉成文字。他曾感慨:“那些隱姓埋名的礦工,有些連墓碑都找不到,可他們的故事,總得有人記住。”
如今的王瓊華先生,依然保持著每日筆耕的習慣。他相信,真正的文學靈感,始終扎根在大地深處,在那些被時光雕琢的細節里,在鄉民們口口相傳的故事中。
王瓊華用半生時間,將郴州的風土人情釀成文字的瓊漿。他的作品如同裕后街的青磚灰瓦,成為這座城市不可磨滅的文化胎記。當讀者翻開他的書頁時,不僅能觸摸到歷史的脈動,更能感受到一個作家對故土最深沉的眷戀。
(作者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王瓊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郴州市作家協會主席)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