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岳陽二中百年校慶,潘云冰老師(中)與學生合影。通訊員 攝

作者當年參加高考的準考證。通訊員 攝
劉慶選
第一次見到潘云冰老師,是在1966年喧鬧的五月。彼時我是岳陽二中87班的初一學生,遠遠望見眾人圍著潘云冰老師與她的丈夫、也是我的班主任周平階老師,周老師正竭力勸說著情緒激動的學生們。那倉促而模糊的第一面,為我的人生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此后,我的人生便步入寒冬。學校停課鬧革命,直到1968年底上山下鄉。滿打滿算,只讀了一年初中的我,卻頂著“六八屆初中畢業生”的名義,下鄉插隊在岳陽縣郭鎮公社畈中大隊。三年插隊的日子里,我最羨慕的是,與我同齡的村里孩子能夠早出晚歸地讀高中。我不滿16歲下鄉插隊,公社多次推薦我招工,前3次都因政審未能成行。終于熬到了岳陽港務局來隊招工,我被分配到2311輪上燒鍋爐,開始了揮汗如雨的行駛于三湘四水與爐火相伴的七載日夜。船上的日子枯燥乏味,除了靠岸加煤,全年只有脫產休假可上岸。那幾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重返校園讀書。
1977年冬天,恢復高考如同一道閃電,照亮了我的人生。我順利通過了兩天文化考試,參加了體檢,卻因父親于抗日戰爭期間在“國軍”服役的歷史問題,最終與升學失之交臂。
我沒有倒下,決心用盡全部的力氣,去叩響1978年夏天那扇決定命運的大門。我押上了全年的指望——那珍貴的五十四天假期,走進了潘云冰老師主持的高考復習班。第二次見到潘老師,便是此時。她面容有些憔悴,似是大病初愈,既要面對我們這群學業上嗷嗷待哺的考生,又要照料家中兩個還在讀書的女兒。教學和生活的重擔,并未消減她眼中的光芒。
耳提面命,不足兩月,師生情誼,卻綿延了近半個世紀。
剛進復習班不久,潘老師特意找我談了一次話。她仔細詢問了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情況。聽完我敘述插隊、燒鍋爐的經歷后,她沉思片刻,幫我分析道:“你離開學校十年了,是六八屆初中生,真正認真讀書不到一年時間。現在要在一個多月里補習全部高中課程,肯定不夠。考文科有五門課,對你最困難的是數學。如果花全部時間補數學,不僅效果不好,還會耽誤語文、歷史、地理、政治等課。我的建議是,數學就跟班聽課,把主要精力放在那三門上,爭取用文科優勢把數學的失分補回來,達到錄取線。”這番透徹的分析,如同撥云見日,為我指明了最切合實際的學習路徑。
曾記得,在我最感彷徨焦慮之時,潘老師用英國詩人雪萊的一句話鼓勵我:“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這句詩意的提醒,如暗夜中的星光,讓我在沉重的課業壓力下,始終保持著對未來的希望。
復習班的課堂上,潘老師對我的習作指導更是傾注了大量心血。她不僅教我“文章之道,首在立意,貴在清晰”的道理,更是一次次為我細致批改。尤其難忘的是,有一次我在習作中寫下了“文化大革命方興未艾”的句子,潘老師閱后,特意把我叫到一旁,輕聲而堅定地指出:“寫作要慎重,別用這種立場模糊的措辭。”那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尚未召開,她的這番提醒,展現出了超凡的獨立思考和語言敏感。這不僅是一次文字修改,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啟蒙,讓我更加意識到詞語背后蘊含的人文立場和時代風向。
臨考前夕,潘老師又一次找到我,特別叮囑道:“數學試卷,每道題知道多少就做多少,每一個解題步驟都是可以拿分的。” 這句具體的應試技巧,飽含老師對學生的深切關懷與細致入微的指點。
在潘云冰等老師的諄諄教誨和我自身拼命努力之下,1978年夏天的全國高考,我的成績終于上了重點線。而潘老師卻因操勞過度,再次住進了醫院。成績公布后,面臨填報志愿這個人生的關鍵抉擇,我專程前往病房探視,征求她的意見。老師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的年紀比應屆生大多了,成績剛過重點線,主要是想離開船上的環境,重返校園讀書。我的意見是,第一志愿報湖南師院,第二志愿報岳陽師專,這樣可確保錄取。” 她寥寥數語,清醒而務實,為我這個渴望改變命運的青年,規劃了一條最穩妥可靠的道路。
命運終于對我展露笑顏,我得以進入湖南師范學院繼續求學。之后重新工作,歷經了多個崗位。人前,我承擔著不同的職責;人后,每當遇到重大抉擇,我總會想起潘老師那清亮而堅定的眼神,想起她教導我們為人做事的風骨與睿智。
然而,心中有一處極為自責的遺憾卻愈深,潘老師與周平階老師,有一個樸素的心愿——想去湘西鳳凰看看。那時,我總被公務纏身,以為來日方長,最終未能親自陪同。回想起來,愧疚如芒在背。
周平階老師離去,已近十載了。這份遺憾,也隨之化為了更深沉的牽掛。令我動容且心酸的是,潘老師至今仍沉浸在不盡的思念中,未能真正走出來。老師夫婦半個多世紀的風雨相助、相濡以沫、伉儷情深,給未亡人留下的孤寂竟是如此深重。
欣慰的是,潘老師以其傲霜斗雪的風骨,詮釋了生命的堅韌。她雖年近九旬,依舊精神矍鑠,吟詩作畫。在她近期畫作上,總題著“云淡風輕,冰雪精神”。我以為,這八個字,正是她一生寫照——如云之淡泊,如風之清輕,更擁有冰之純凈、雪之堅韌的魂魄。
恩師當年在我心中種下的,不僅是春天的希望,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感念與清醒。這盞在人生至暗時刻被點燃的燈,其光焰,溫暖并照亮了我其后的整個人生。我愿將這份心境,都化作對恩師最虔誠的祈禱和最誠摯的感恩。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