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在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演的《拜月記·離鸞》。通訊員 攝
編者按
今年的中秋滿月是“超級月亮”。“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這是一輪古老的月亮,古往今來,多少悲歡離合都在這輪月下上演。在湘劇中,有一出經典劇目將月光灑向舞臺、以月亮為重要意象,這即是《拜月記》。今年,《拜月記》選段還登上了央視春晚舞臺。
《拜月記》的故事發生在金朝貞元年間。蒙古入侵,金主遷都汴梁,社會動亂。書生蔣世隆與妹瑞蓮、尚書王鎮之妻與女兒瑞蘭,俱在戰亂遷徙中失散。世隆與瑞蘭相遇,在患難中結成夫婦;瑞蓮則與瑞蘭母親相遇,被收為義女。王鎮平亂回朝,找到女兒后,卻不肯認世隆為婿。女兒瑞蘭因思念丈夫于月下祝告,恰與瑞蓮相遇,方知是姑嫂一家。此時,朝廷開科招考,世隆和結義兄弟陀滿興福中了文武狀元,王鎮奉旨招親,經過一番周折,終于使世隆、瑞蘭團圓,瑞蓮與陀滿興福結成百年好合。
孫文輝 浩歌
一
1275年,南宋王朝已窮途末路。3月,元軍兵臨岳州城下,在洞庭湖口擊潰南宋水軍,率領水軍作戰的岳州知州高世杰投降,但仍然被斬殺。元軍圍攻岳州,守將孟之紹開城門投降。4月,江陵(荊州)陷落,常德府以及下轄的鼎州、澧州守將相繼投降。隨后,元軍主力繼續南下,向潭州進軍。10月,宋將李芾死守潭州,城中守兵不足3000,全城百姓殊死參戰。1276年正月,元兵圍城3月后潭州城破,李芾帶領全家赴死。
城破之日,岳麓書院的幾百名學生聞李芾以身殉國,便集體殺身成仁。
守城將士犧牲的消息不斷傳入大街小巷,眾多居民舉家赴死。湖南各地得知潭州陷落,元軍抵達,不再抵抗。
1276年,元軍完全占領湖南。這一年,元朝實行行省制度。湖南屬湖廣行省。湖廣行省分置江南湖北、嶺北湖南、嶺南廣西、海北海南四道。
從元代的行政區劃來看,湖南人沒有覺得出現了什么太大的變化:城市還是那些城市,區劃還是那種區劃;無非是宋代的“路”,變成了元朝的“道”。
由于元朝前期吏治比較清明,各級地方官員中廉能有為之士又頗多,因而在數十年間,湖南地區社會比較安定,各種矛盾較為緩和,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并有所發展。
盡管湖南人的生活趨于平靜,但在社會底層的四等臣民——南人心中,長沙城破的心理陰影總是揮之不去。
從1276年攻陷長沙到1368年元朝滅亡,總共才92年。屠城的陰影始終縈繞在湖南兩代人、一百年的潛意識中間。于是,人們就把情感付諸黃粱大夢——北宋的孟元老寫了一部《東京夢華錄》,南宋的吳自牧寫了一本《夢粱錄》,湖南人不善寫書,更不知出版,只能把這個時代的大夢,寫在了此時新興的、他們珍愛的戲劇之上……
二
湖南在宋元時代戲班多,但名不見經傳;藝人多,但留下姓名的屈指可數;在眾多的南戲當中,竟沒有記載任何一部劇作是湘人創作。
雖然如此,我們仍然需要證明哪些劇作可能是湖南人的創作?哪些好戲湖南人曾經演過?因此,我們仔細尋找,覺得有兩條路仍然可以探索:
第一,藝術來源于生活。看哪些作品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湖南人的生活。第二,“以后史證前史”,明清時代湖南人常演的那些經典劇目,有可能是先前的湖南人創演的劇目。如果不能證明,也不要緊,只要是在湖南傳播較持久的劇目,同樣也寄托著湖南人的“夢”!
湖南戲劇中最有名的《拜月記》,我們現在能夠讀到的較為原始的劇本有:據傳為元代雜劇大家關漢卿的殘本《閨怨佳人拜月亭》,據傳為元末明初劇作家施惠的傳奇戲劇《幽閨記》,以及湘劇所遺存的《搶傘》《走雨》《招商請醫》《拜月》《遞絲鞭》等五個折子戲。還有湘劇作家朱少希在20世紀50年代綜合上述版本,改編成功的《拜月記》。
這部劇作到底從何而來?
王鋼《關漢卿研究資料匯考》作了較為詳細的考證。他按照《關漢卿研究資料匯考》一書設定的體例,首先是交代劇作劇情,但《閨怨佳人拜月亭》原本是殘本,未分四折,科白不全,編者參照南戲《拜月亭》、按元雜劇的體制,分為四折一楔子,然后分析交代了劇情,考證故事源流:“案,本事來源不詳。史無兵部尚書王鎮其人,事當出漢卿虛構。《元朝秘史》卷十三載有‘金王京丞相’一人,或謂與劇中王鎮有某種關系,殊無確證。”
事實上,歷史上有不少名家也采用過這個題材,如《錄鬼簿》載,元雜劇作家王實甫有《才子佳人拜月亭》,有傳為元末明初施惠所編的《拜月亭》。明代人改本更多,另有《龍會蘭池錄》《繡谷春容》,亦寫此故事,只是人物姓名不同,情節稍異。清無名氏有長篇說唱鼓詞《蔣世隆》。以及后來各地方戲劇種,改編上演的《拜月記》。
王鋼分析,此劇原未署撰人姓名,明人高儒開始依據《太和正音譜》以為是關漢卿的《拜月亭》,后又考得系明人蔡?所編。葉德鈞編輯《曲目鉤沉錄》一書是將此劇目從元代移至明雜劇中,并懷疑此本為蔡?改編關漢卿的作品。
王國維認為:元人南戲,推《拜月》《琵琶》;明代如何元朗、臧晉叔、沈德符輩,皆謂《拜月》出《琵琶》之上。然《拜月》佳處,大都蹈襲關漢卿《閨怨佳人拜月亭》雜劇,但變其體制耳。明人罕睹關劇,又尚南曲,故盛稱之。今舉其例,資讀者之比較焉。王國維引用二劇多段唱詞之后說道:仔細較南戲與雜劇二戲,則關漢卿雜劇固酣暢淋漓,而南戲中二人對唱,亦宛轉詳盡。情與詞偕,非元人不能做到。因此《拜月》縱然不出于施君美(施惠),也必是元代高手!
王國維的話,言之有理。他不認為雜劇《閨怨佳人拜月亭》是關漢卿所作,那種對唱中的宛轉詳盡,不是關漢卿的風格。他也不認為是明代劇作家的創作,不是元代高手,寫不出那種有真情實感的劇作。
三
回看所有《拜月》,我們感覺這個題材,來源于現實生活。自宋以降,北方游牧民族揮師南下,鐵蹄所至,千百萬難民逃往南方。戰爭,造成了無數個家庭妻離子散,也造成了無數個悲歡離合的故事流傳在人間……由于不少人親身經歷過戰爭,戰爭的背景有目共睹,戰爭的故事耳熟能詳,因此,這個題材能引發這兩代人的情感共鳴。戲劇表現這段生活,“宛轉詳盡。情與詞偕。”詳盡,就是細節生動;情諧,就是情感真切。人們把對戰爭刻骨銘心的記憶與情感付諸戲臺。
因此,我們認為,這部劇作最先的創作者,是那些親歷了逃亡生活的藝人。這部戲,是先有演出,后有戲文。劇目廣泛演出,致使故事廣泛流行,這也是這部偉大的劇作,找不到原創者姓名的原因。
南戲《拜月記》很有可能首先出現在荊湖南路,因為:
其一,在南戲中,有很多劇目涉及了戰爭和家庭離散,多是南宋時期的作品,也都是一代人永遠的記憶。這代人中北方逃亡過來的藝人,多聚集在荊湖南路,他們有著生活的親歷、有著生存的壓力和創造的動力,出自他們之手,不容置疑。
其二,湘劇的淵源也在荊湖南路的戲劇,從湘劇所傳承的《搶傘》《走雨》《拜月》等折子戲的精彩表演來看,戲劇人物的動作性極強,大段的戲,不用對白,全在歌唱和表演中進行,很明顯是長期舞臺磨煉的結果。
其三,雖然戲劇沒有表明故事的發生地點。但說唱文學《龍會蘭池錄》將時間直指宋代,將故事的地點直指湖南。《龍會蘭池錄》是明代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的萬卷樓重新刊的話本。從話本的唱與說的布局來看,它不是純粹的話本,而是早期的說唱本。作者署名吳敬所,無生平簡介,也不知是宋人、還是元人。唱本開篇交代:“宋南渡,汴郡中都路人蔣生世隆,年弱冠,學行名時,以韓蘇自許,凡天下名士,傾貲相結納。”蔣世隆在戰亂逃亡的過程中唱道:“君不見神女出高唐,暮雨朝云戀楚王。西華岳里注生娘,玉釵脫下付劉郎。又不見岳陽樓上何仙姑,洞賓醉里戲葫蘆。十二珠簾花落盡,飛身便過洞庭湖……”這條路線,便是從汴京進入今湖南的路線。故事接著在湖南境內展開。這里出現了一個重要的地點:瀟湘鎮。蔣世隆與王瑞蘭成婚,在瀟湘鎮;瑞蘭遇父親,在瀟湘鎮;世隆與瑞蘭離別,也在瀟湘鎮。因此,《拜月記》可能是流亡在湖南的藝人率先創作。
在元明時代,人們普遍認為《拜月記》高于《琵琶記》。《拜月記》的人物關系復雜且真實合理,情節跌宕起伏,而且在同類戰爭與逃亡的作品中,別具一格。它將一個沉重的題材,處理成了一出愛情的輕喜劇。它沒有粉飾戰爭、否定苦難,而是在那個苦難深重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愛成為慰藉心靈、敞亮生命的一縷陽光。不經歷苦難的人們很難感受到這一點,理解這一點,珍惜這一點,表現這一點。一旦理解了、珍惜了,要表現它也并不難。從同一個苦難世界中走過來的人群,相互切磋這場奇遇,描繪這場奇遇,創作與欣賞,同頻共振,終于完成了一次心靈交匯的傳世經典。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王超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