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 進“一扇門” 解“萬般難”
法官常駐綜治中心,一年1700多件糾紛止于萌芽
華聲在線10月9日訊(全媒體記者 黃欣然 通訊員 劉杰華 張秋萍)日前,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綜治中心,村民王細平攥著速裁法官遞來的3.2萬元賠償金,聲音發顫,說:“工地摔斷肋骨沒哭,今天忍不住了!”僅5天時間,他便拿到了工傷賠償金。“放在以前,不知道要跑多少個部門,走多少道手續才能拿到錢。”
王細平的一番話說出了靖州百姓的心聲。曾經,由于各個部門職責不明、分工不清,基層治理面臨“九龍治水”困境,群眾形容是“跑斷一條腿、磨破十張嘴”。
破題的關鍵,在于“融”。2023年初,靖州縣委整合重組10個部門20項職能,建成縣綜治中心。靖州法院派出2人,設置常駐速裁法庭,定期開展巡回審判,成為綜治中心的核心“發動機”。
全縣11個鄉鎮、134個村(社區)同步推動實體化綜治中心建設,靖州法院派出在職法官下沉原籍鄉鎮,并在鄉鎮綜治中心設工作室,手把手培訓調解員,形成“原籍法官+寨佬款師初調—聯調—司法確認—執行”全鏈條體系,讓群眾踏進綜治中心這“一扇門”,就能解“萬般難”。
平茶鎮界牌村村民吳展鵬家里的3畝林地,被隔壁馬家團村鄰居侵占多年,已成為他的一塊心病。在鎮綜治中心羅開健法官工作室咨詢后,吳展鵬心里有了譜。羅開健邀請兩村的寨佬登門,在界牌村的“議事堂”擺事實、講道理,不判輸贏、只講和睦。隨后,她出面調解,拿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用通俗的語言把林權證的規定講得明明白白。最終,雙方同意調解。在提交起訴狀半個月后,吳展鵬拿到了6.3萬元的賠付補償款。
如今,該縣的縣、鄉鎮、村(社區)三級綜治中心成了靖州群眾解紛止爭的“超市”。“全縣綜治中心一年接待來訪3000余人次,1700多件糾紛止于萌芽。”縣綜治中心主任陳佳稱贊,“法院力量功不可沒!”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王超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