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0月2日訊(全媒體記者 陳煥明 通訊員 李泠萱)10月2日傍晚,位于芙蓉區的白果園旅游休閑街區內,大紅燈籠沿著青石板路次第亮起,斑駁的磚墻與新潮的文創店招牌相映,來自武漢的游客李女士放慢腳步,不時駐足打量巷內景致,手中的相機定格下老長沙的街巷韻味。
國慶中秋長假,芙蓉區以 “文旅 +” 為紐帶掀起全域聯動熱潮 ,讓雙節假期既富文化韻味,又添消費活力。圖為“十一”當日,東茅街茶館內正在上演西漢有戲展演。長沙晚報通訊員 王戰崎攝
國慶中秋長假前兩日,芙蓉區文旅消費熱度持續攀升,非遺、紅色文化、親子研學與市井煙火交織,滿足不同群體的假日需求。這個假期,該區以“文體旅融合”為核心,聯動超30個點位,推出超50場文旅促消費活動,通過“沉浸式體驗+消費聯動”模式,實現文化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數據見證市場活力。這個國慶假期,截至2日17時,白果園已接待游客超3萬人次,長沙國金中心迎來30萬人次,隆平水稻文化園景區累計接待1.7萬人次,東茅街茶館累計接待游客逾3萬人次,湖南米粉街接待近1萬人次。各大商圈與特色街區聯動發力,成為消費主力陣地。
今年國慶中秋長假,長沙火車站廣場音樂噴泉重新開放,歡迎游客市民前來打卡。長沙晚報通訊員 鐘鳴 攝
假期首日,芙蓉區圖書館的創客課堂成為親子家庭聚集地。5歲的樂樂舉著剛完成的3D泡泡器,向母親展示成果。“平時少有時間陪孩子動手,這類課程能讓孩子在玩中學習。”樂樂母親說。當日,泡泡制造器、超級挖掘機手工課及非遺拓印課堂均滿員,寓教于樂的活動形式受家長青睞。
與此同時,八路軍駐湘通訊處舊址開展“湘江潮涌共月明”紅色活動,講解員講述抗戰故事,讓參與市民在節日中感悟歷史、厚植愛國情懷。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陳列館參與的《文物里的抗戰故事》主題聯展,以80件(套)反映抗戰崢嶸歲月的文物為主體,串聯起80個感人至深的抗戰故事,吸引省內外游客駐足觀看。
今年國慶中秋長假,東茅街茶館每天都會推出不同主題活動,10月1日上演西漢有戲展演,2日舉辦“茶敘家國”紅色光影會,懷舊與新潮結合的體驗吸引不少游客。2日,正在邊喝茶邊觀影的王先生說:“在茶館里看紅色影片,搭配清茶,這種過節方式很有意義。”據統計,10月1日至2日,東茅街茶館累計接待游客3萬人次。
今年國慶中秋長假,東茅街茶館每天都會推出不同主題活動,圖為10月1日上演的西漢有戲展演。長沙晚報通訊員 王戰崎攝
非遺體驗成為文旅消費新熱點。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湘繡嘉年華”現場,株洲游客陳女士跟著老師學習繡荷花,“第一次接觸湘繡,才知道一根絲線要劈成多股,傳統手藝的精細度超出預期。”活動現場的新中式服裝發布會結束后,不少游客向工作人員咨詢湘繡服飾購買渠道。湖南茶葉博物館內,“茶百戲”體驗區排起長隊,市民周阿姨手持茶筅在茶湯中繪制明月紋,“中秋節體驗傳統茶技,很有節日儀式感。”
隆平水稻博物館吸引了大量親子家庭到訪。2日,該博物館接待游客1.5萬人次,市民張先生帶著兒子完成鹽水選種實驗后,孩子攥著DIY的水稻冰箱貼說:“現在知道米飯是怎么長出來的,以后不會浪費糧食了。”博物館出口的米飲攤位前,家長與孩子排隊購買,成為研學活動后的熱門選擇。
夜間消費持續升溫。9月30日,揚帆夜市接待游客超2萬人次;10月2日,客流量增至2.5萬人次。衡陽大學生小吳在夜市抽中“全場免費逛吃”獎券,“夜市掛滿紅燈籠,還有玩偶巡游送小禮品,節日氛圍很濃。”沁園夜宵街兩日接待量逐步上升,2日達4200人次,餐飲消費帶動夜間經濟活力。
國慶中秋假期,芙蓉區夜間消費持續升溫,揚帆夜市前2日接待游客超4.5萬人次。長沙晚報通訊員 歐瑞環 攝
住宿市場運行平穩。2日,長沙尼依格羅酒店出租率達100%,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7.31%。剛辦理入住的趙先生說:“選擇這家酒店是因為離國金中心近,白天逛街、晚上去看《長沙王》演出,行程安排很方便。”湖南富麗華大酒店接待人數同比增長30.95%,前臺工作人員介紹,部分游客會主動詢問周邊非遺體驗場所,文化消費需求有所提升。
韭菜園、黃泥塘等社區推出農特產品市集、月餅DIY活動,居民在互動中感受節日氛圍。雙節期間,芙蓉區文旅體局嚴格落實值班制度,以“安全第一”為原則保障各項活動有序開展。
10月2日晚,琴島演藝《長沙王》演出座無虛席,東茅街茶館的紅色光影會持續吸引市民參與。從非遺體驗到紅色傳承,從親子研學到市井夜游,芙蓉區通過多元文旅供給,實現文化效益與經濟效益同步提升,為游客打造豐富的假日體驗。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掌上長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