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周小華 實習生 向思強
湖南有著5000多年造船歷史,曾經(jīng)有100多種木帆船在湘、資、沅、澧和洞庭湖上航行。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遷,如今這些木帆船幾乎消失不見。如何留住湖湘木帆船的時代記憶?
9月25日,在開福區(qū)芙蓉北路街道鳳亭社區(qū)網(wǎng)船班小區(qū)一間普通的工作室里,湖湘木帆船制作技藝長沙市級代表性傳承人、75歲的王芳德正俯身打磨著一艘木帆船的龍骨。這艘正在成型的船模,將承載著友人“重走海上絲綢之路”的心愿。門口靜立的輪船模型,無聲訴說著主人一生的牽掛。這位在湘江上漂泊了一輩子的老船長,如今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在有生之年用自己的雙手,復刻三四十艘木帆船,留住那些正悄然消逝的木帆船記憶。
王芳德正在復原一艘木帆船。 均由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周小華 攝
“老祖宗留下的造船技藝,不能就這么沒了”
1950年冬,王芳德出生在湘江一艘小駁子木帆船上。“三面朝水,一面朝天,在水上討生活的日子不好過嘞。”他回憶道,從爺爺那輩起,一家人便靠湘江貨運為生。父親12歲就上船討生活,在湘江撐了一輩子木帆船。王芳德很早就是長沙市木帆船合作社的學徒,學習駕駛機動船;后來在長沙市水運公司擔任船長,后來在長沙市運貿(mào)總公司退休。
“我從小在木船里長大,船對我來說,就是家。”他跑船運貨,最遠曾抵達上海黃浦江,往返一趟需近兩個月。他并未正式學過造船,手藝是兒時看父親和修船師傅干活時,邊打下手邊“看”來的。這份耳濡目染,成了他日后造船的根基。
“現(xiàn)在湘江上木帆船基本見不著了,就剩下些小筏子,也是壞一艘少一艘。”王芳德的語氣中透出憂慮。他攤開一疊親手繪制、搜集的資料圖紙——小駁船、耒古子船、寶慶船……這些曾經(jīng)活躍在湖南各水道的船只,如今大多只存在于老船工的記憶中。
“這些老祖宗留下的造船技藝,不能就這么沒了!”2009年,完全不懂木工的王芳德,憑著記憶和老照片,開始制作第一條船模——他最熟悉的衡陽小駁船。“就像造一座自家的房子。”王芳德說道。削、刨、打磨……船體不平衡、部件不吻合是家常便飯。他反復修改,花了一年多時間,終于完成了第一艘1.8米長的船模。
自此,他便一發(fā)不可收拾。10多年來,除了早晚散步鍛煉,他的時間幾乎都傾注在造船上。如今,他已完成了20多艘船模。這些船模中,有“七板子船”“瀏陽楸船”等湖湘特色船只。王芳德特意強調(diào),他制作的船模不僅是擺設,每一艘都能真正下水航行。
最讓他自豪的是復刻毛主席1959年暢游湘江時曾乘坐過的“航海號”。當年負責保衛(wèi)工作的程志忠老人見到模型后連連點頭:“就是這艘船。”
王芳德和他復原的第一艘木帆船。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周小華 翻拍
今年7月精心復刻出“南湖紅船”
在所有船模中,最令王芳德費心也最引以為豪的,是南湖紅船的復刻。為了精準還原,女兒王小橦特意前往浙江嘉興拍攝了大量視頻和照片。紅船雕花繁復,這在湖南傳統(tǒng)木船中極為罕見。他翻遍能找到的照片,反復對比江浙船模,跑遍長沙尋找合適的木料。所有工序全憑雙手完成——鑿出弧度的船底、細如發(fā)絲的窗欞,甚至活動的天窗都依原樣微縮。
每天,他坐在工作臺前,手持刻刀,一點點雕琢。船底需反復打磨,直至觸感光滑、形狀完美;雕花更是考驗耐心,每一刀都得全神貫注。工作室里,鑿子、鋸子與木頭碰撞的聲音終日不絕,木屑如雪花般飄落,在地上積起厚厚一層。今年7月,紅船終于完工,鄰里親朋紛紛前來觀看這艘在長沙“誕生”的“南湖紅船”。他表示,希望能將這艘船捐獻給歷史館或博物館。
王芳德精心復刻的南湖紅船。
最大心愿:建一座船舶歷史文化博物館
湖南地處長江中游,水系縱橫,造船歷史悠久。
“我希望能找到一個地方,建起一座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湖南船舶歷史文化博物館。”王芳德對記者說。他想把腦海中那些船的形制一一復原,做成模型,陳列在博物館中,讓后人能夠更直觀地了解湖湘船舶與水運的歷史。為了這個目標,他已多次走訪相關(guān)部門,不斷提出建議、發(fā)出呼吁。
截至目前,王芳德已成功復原20多艘湖湘船模。但他深知,單憑一己之力遠遠不夠。他期盼能找到那些同樣熟悉老手藝的船工,一起完成這個心愿。
“一只船累了,在擁擠的波浪中,慢慢下沉。”詩人顧城描繪的畫面,正是湘江上木帆船漸漸消逝的寫照。而老船長王芳德,正用他那布滿老繭的雙手,一鑿一刨,盡力打撈那些即將沉沒于時間洪流中的船影。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掌上長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