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岳山
趙園,在城郊。
安徽省廬江縣廬城鎮文明路南延至南外環,公路東側遺下幾處大小不一的地塊,連同山脊上那片撂荒的土地,都被老趙頭拾掇了起來。他扛著釘耙鋤頭,一耙一鋤地把土地整平,播下種子,侍弄出一片園地,還打趣地給它起了個名——“趙園”。
種點啥好呢?山脊缺水,種水稻肯定不成,那就選些耐旱的作物吧。老趙頭把自己種的莊稼歸了四大類:谷物、豆類、薯類和油料。單看這分類,就知道他是個懂行的老把式。蔬菜更是少不了,家里飯桌上擺的,全是當季的新鮮菜。至于什么時間種什么,他了然于胸。
油菜開花了,小麥抽穗了。老趙頭每天都去查看,并拍照發朋友圈。許多微友贊不絕口,老趙頭收獲了許多“點贊”,喜不自勝。也許是興之所至,突發奇想,如此美景,邀三五好友寫詩記之,平添幾分清逸閑遠的雅趣,該多好呀。
邀朋友這事,對老趙頭來說根本不算難。他從縣統戰部門退休后,跟文藝界的人熟絡得很。一通電話就聯系上幾位好友,把情況一說,這般雅事,大伙兒自然欣然應約。有了鮮活的現場感,文思便如泉涌般擋不住。事后做了一期微信版雅集,引得好評如潮。老趙頭見狀,拍著胸脯放話:“來年這雅集,咱接著辦!”
雅集沒能續辦,并非老趙頭食言,實在是疫情攔了路。他久未踏足趙園,自然不知園里油菜小麥長勢如何。等疫情稍緩再去看時,油菜花早謝了,結出的莢又短又瘦;小麥穗也比往年小了一圈,沉甸甸地彎著腰,像是在向大地鞠躬,又像在對老趙頭致歉。
老趙頭一聲長嘆:“都是疫情惹的禍啊。”
一晃幾年過去,雅集總因這樣那樣的緣由沒能續辦。一次偶遇老趙頭,不知怎的,話題竟無端落到了趙園上。他臉上掠過一絲愧色,笑了笑說:“都怪我沒張羅邀請。”說著便提高了嗓門,“今年,一定續辦!”
這話聽得出來,滿是底氣。原來老趙頭早用了心,這些日子里,園子里的鋤草、澆水、施肥,樣樣沒落下。他心里憋著股勁,定要把趙園最豐茂鮮亮的模樣,好好呈給文友們看呢。
等啊等,園子里的油菜花開了,小麥也灌漿了,可老趙頭的邀請遲遲沒來。心里不免打鼓:難不成今年又要黃了?
老趙頭七十多了,比我大一輪還多,性子隨和,最講誠信,口碑向來好。先前《廬江文藝》的“人物”欄目要采訪老藝術家,我對文藝界的老同志不熟,便想到了他——他在縣統戰部門干了多年,常和老同志打交道。再說他退休后苦練書法,成了省級書協會員,自己也成了文藝界的一分子,往來就更密了。老趙頭一口應下,陪著我跑采訪。有他提前溝通,安排采訪時間,我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終于等來消息,卻不是雅集的邀約——老趙頭住院了。騎電瓶車時不慎摔了一跤,腳踝骨折了。
“唉,在醫院躺了一個多月,今年又食言了,真對不住大伙兒。”他語氣里滿是歉疚。
我忙安慰他:“這有啥關系。現在醫療技術這么好,骨折不算啥大事,您安心養著就成。雅集的事,咱們明年再續上。”
天氣悶熱,在家開著空調,靠看電視打發時間。忽然微信“滴答”一聲,雅集里一位成員發來首《入伏高溫見趙園作物一派生機喜作》,里頭“藤長葉密薯畦響,桿挺花繁麻節飚”兩句,把山芋藤的繁茂、芝麻花的挺勁寫得活靈活現。
我心里又喜又憂。這分明是盼著我唱和,可憑我那蹩腳的詩詞功夫,怕寫出來既煞了風景,又辜負了老趙頭的心意,可怎么好?
也顧不上頭頂毒辣的太陽,我騎上電瓶車就往趙園去。路邊蟬鳴聒噪,園子里卻是一派生機——綠意鋪得滿滿當當,幾朵紫花靜靜點綴其間,好一派鮮活的風光。心底忽然涌上些沖動,只是不知自己能不能寫出配得上這旖旎景致的句子來。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