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家鴻
把詩與畫連接在一起的是古代的橋,讓古人與今人成為隔代知音則是古橋的精神屬性,由楊雨、何旭輝、王嘉三人合著的《詩畫橋》(湖南教育出版社)講述的是古人與橋有關(guān)的故事,分享的是古橋給今人的深刻啟發(fā)。

一
歷史上有過的或有實名,或只在詩詞里留影的橋,是三位作者寫作的切入點,而后借此發(fā)揮,探尋它們在古人生命中扮演的角色與心中承載的意義,并總結(jié)它們給予今人的無盡啟發(fā)。
漢代徐淑與秦嘉之間的橋,永無接通的可能。秦嘉在《贈婦詩》里寫道:“河廣無舟梁,道近隔丘陸。”二人因病暫別,因公差遠離,橋這一頭的人,永等不到那一頭的人。秦嘉病逝,二人陰陽兩隔。往后余生,徐淑誓死不嫁,因為那座橋只屬于秦嘉。誠如作者在文章末尾寫道:“如果所有的‘阻隔’和‘斷裂’都可以通過一座橋來彌補,那么我希望,在任何我們需要的地方,都會有那樣一座橋,滿足我們對幸福的期待;哪怕平凡的幸福也許會讓我們失去那些憂傷的詩歌。但我寧可留下的只有幸福!”
在唐朝人心中,位于長安城東的灞橋乃詩思之源,騎驢過其上,選擇的是隱逸、后退、內(nèi)斂、含蓄的人生,孟浩然如此,后來敬仰他的許多人亦如此。“那個在灞橋上踏雪尋梅的騎驢老者孟浩然,從容徜徉于凜冽的清寒之中,呈現(xiàn)出那樣孤高清傲的絕世風(fēng)姿,千載之后,仍令人心向往之:那是對江山自然的真心賞愛,那是對世情百態(tài)的深切體驗,那更是對理想境界的執(zhí)著尋覓。”
有形的橋?qū)儆诠湃耍讶怀蔀榫穹柕臉蚩山o現(xiàn)代人無盡的潤澤。因為作者的現(xiàn)代性詮釋,橋的美學(xué)價值與精神內(nèi)涵直抵人心。
二
融知識普及與情感陶冶于一爐,讓《詩畫橋》讀來既有學(xué)識上收獲的扎實感,亦有蒙受陶冶之后的情思飛揚。
何為板橋?“板橋是指橋面鋪板(多為木板)的橋,沒有復(fù)雜的結(jié)構(gòu)與華麗的裝飾,主要倚靠堅實的橋板承載著過往的行人。”垂虹橋何時建成,以及在時光變遷中有怎樣的變化?作者以時間為順序,進行重點突出的梳理。由北宋初建被稱作“利往橋”,元代時由木橋改建為石橋,有72個橋洞,因此它多出“七十二橋”的別名。至清朝,它已然是一座斷橋,僅存10孔。
此書之所以令人讀來受用,還與其娓娓道來的親切口吻有關(guān)。
作者認為,與畫樓、畫堂、畫閣相比,畫橋應(yīng)該是更適合多數(shù)戀人約會的地方。環(huán)境越漂亮,越有情調(diào)。“色彩艷麗、圖案精美、形態(tài)優(yōu)雅的畫橋就營造出了這種浪漫的氛圍。”不僅如此,畫橋的配套建筑與風(fēng)景,讓它更顯得獨一無二。園林、垂柳、水榭、亭臺、游船,均可依傍左右。如今,人們談事或約會定在咖啡廳或花園里,不與古人殊途同歸?
談?wù)撳睒驎r,作者寫道:“開元十五年,大唐王朝進士考試的試題之一就是寫一篇《灞橋賦》,以‘水云輝映,車騎繁雜’為韻。唐朝著名詩人王昌齡就是在這一次‘高考’中一舉高中成為新科進士。試問,還有什么主題比成為‘高考’試卷命題作文更加引人關(guān)注呢?灞橋地位的重要性想必用不著我們反復(fù)強調(diào)了。”由此可知,灞橋作為令人流連忘返的勝地是多數(shù)人的共識。
三
不同的橋,因關(guān)聯(lián)著許多人,成為故事發(fā)生的重要背景。這些故事流傳至今,依然值得再三回味。
唐朝人從西京長安到東都洛陽,天津橋乃必經(jīng)之路,裴度、白居易、劉禹錫三人曾在此詩酒酬唱。從官場的復(fù)雜與人情的繽紛,返回清寂與寧謐,天津橋承載的是愜意的、歡愉的心境。它讓人們遠離紛擾官場,收獲真實的自我。
對白居易來講,藍橋以及附近的藍橋驛是尋找好友元稹的依托之所。并非尋找元稹本人,而是找尋他題寫在墻壁上的詩作。情不自禁地,他在好友作品后面題下一首《藍橋驛見元九詩》。如作者所言:“他們不能朝夕相處,只能用這種隔空對話的方式互相安慰。正是這樣的互相支撐,才讓他們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故而,藍橋是友誼之橋。
板橋連接著相隔一百多年的謝朓與李白。對后來人李白來講,板橋尤為重要。在一首首詩中,他以板橋為倚靠,表達對謝朓的深切懷念與由衷敬仰,并傳遞內(nèi)心的孤獨。“一座板橋,讓李白這位孤勇者,仿佛找到了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孤獨與理解的紐帶。”
橋是有形的,更是無形的。在《詩畫橋》整本書中,橋是內(nèi)心思索的引線,是情感迸發(fā)的源頭,是認知升華的起點。在嘈雜、紛擾的現(xiàn)代社會中,也是值得珍視的清醒劑。
責(zé)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