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作家張曉琴創作的非虛構散文集《執念》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張曉琴歷時兩年走訪河西走廊、蓮花山等地,記錄了西北地區十二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生命故事,涵蓋唐卡、太平鼓、涼州賢孝、道情皮影等技藝門類,講述普通人用一輩子做好一件事的真心。

文|張曉琴
2021年7月初,電影《流浪地球》的策劃人陳少虹去了甘肅,邀我一同前往慶陽考察非遺傳承情況。慶陽是古地,是周人的發祥地,農耕文明的起源地,民間文化很盛。慶陽環縣的皮影(環縣道情皮影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于2011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享譽世界。我是一個甘肅人,走過了甘肅其他的地市,卻一直沒有去過慶陽。現在少虹邀約,我便欣然前往。
我們去了西峰和環縣,和幾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了交流。在見這些人之前,我查閱過一些資料和視頻,大都是有關非遺本身的,而有關他們個人的傳承情況和生活狀況的資料不多,而文學恰恰應該從這里出發。
這次因為時間緊,先和幾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簡單交流了一下,慶陽嗩吶藝術首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馬自剛是其中一位。一說起嗩吶,我就想起吳天明導演的電影《百鳥朝鳳》,是根據作家肖江虹的同名小說改編拍攝的。主人公游天鳴拜老一代嗩吶藝人焦三爺為師,憑著堅定的毅力和天分繼承了師父衣缽,想把嗩吶文化發揚光大,但在現實生活中遭遇了諸多困難。馬自剛會不會也遭遇這樣的困境?畢竟,嗩吶是農業文明孕育出的藝術,在現代文明進程中,許多傳統藝術都會受到沖擊和影響。
采訪馬自剛那天,他當時正在外面忙著“顧事”,臨時開車趕回嗩吶傳承學校,與學生一起合奏了兩支嗩吶曲,一支憂傷,一支歡快,都有一種發自肺腑的動人力量。
我問他:“你看過電影《百鳥朝鳳》嗎?”
他愣了一下,說:“《視界》雜志約我寫影評,我專門去看的。里面的嗩吶藝人太悲慘了,我們沒有那么悲慘。我和學生都演奏《百鳥朝鳳》,有學生演奏這個曲子還獲過獎。”
馬自剛的話對我觸動很大。一方面,他的回答是我所期望的,我希望嗩吶代表性傳承人的生活狀況好;一方面,我意識到,這一代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與我們想象的完全不同,他們的人生與技藝傳承狀況到底如何,這應該是一個極具魅力的話題,應該深入了解。
馬自剛還告訴我,他前不久和譚維維合作了一首音樂作品《易燃易爆炸》,是為網絡游戲錄制的。一開始,聽說是為網絡游戲錄制作品,他沒有興趣,但朋友告訴他,這個游戲的用戶大部分是年輕人,人很多。他就想,能夠讓更多的人知道慶陽嗩吶,這或許是一個好的宣傳窗口,于是就合作了。
離開馬自剛的嗩吶傳習所的那一刻,我決定,要對一些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人生和傳承情況做一個系列調查采訪。而馬自剛這里,肯定還要再來的。
暑期回到蘭州,我列了一個計劃,從百余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中精心挑選了十二位,進行田野調查和采訪。他們是慶陽嗩吶代表性傳承人馬自剛、香包代表性傳承人劉蘭芳、皮影雕刻代表性傳承人高清旺、皮影表演代表性傳承人許明堂、剪紙代表性傳承人馬路、寶卷代表性傳承人代興位、賢孝代表性傳承人董永虎、杖頭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徐寧、花兒代表性傳承人汪蓮蓮、太平鼓代表性傳承人魏永宏、羊皮筏子代表性傳承人羅宏、唐卡代表性傳承人交巴加布。十二位代表性傳承人中,年紀最長的是“50后”,最小的是“90后”。
來不及申請項目和經費了,我決定自費做,還請了幾位傳媒專業的研究生拍了視頻資料。將近兩個月時間,我走了三四千公里路,坐過飛機、汽車、快艇和羊皮筏子,騎過馬。每天都很辛苦,早上六點多起床,晚上八九點才吃晚飯……但感覺很有意義,因為訪談之后我大為震驚,發現這些人和我們想象的,或者《百鳥朝鳳》里面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完全不同,他們是清醒的文化繼承者和傳播者,是用藝術講述中國故事的人,更是有故事的人,他們的人生經歷往往與眾不同,可以稱作我們這個時代的“奇人”,他們的人生和傳承領域的文化生態理應引起更多的關注。
十二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人生之“奇”不同,對傳承領域的熱愛和執著卻是相同的。他們的話擲地有聲:
劉蘭芳說:“香包是一種母親文化,是一個母親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永不停歇的追求。我繡制香包也是因為對母親的愛和紀念——我非常愛我的母親。”
汪蓮蓮說:“鋼刀拿來頭割下,不死就這個唱法。”
代興位說:“我實在是愛寶卷。寶卷是勸化人心的啊,沒有了寶卷可咋辦?可咋辦啊?”
馬自剛說:“我用音樂語言(方言)來解釋慶陽。”
魏永宏說:“做鼓沒有問題,但要弘揚太平鼓文化。”
高清旺說:“最重要的問題是怎樣讓皮影這門藝術更好地融入這個時代,讓更多的人接受、喜歡它。”
交巴加布說:“如果非要問我的唐卡創新在哪里?用一個詞來形容比較確切,那就是靈性。這是具體層面沒有辦法說清楚的事情。”
許明堂說:“我自始至終想的是一件事:讓更多的人看懂咱們的道情皮影。”
董永虎說:“我這‘明眼人’的賢孝路走得也不容易呢,可是不唱賢孝,我就不是現在的我了呀!”
羅宏說:“我在岸上待不住,必須到黃河上心情才舒暢。”
馬路說:“我這一生不遺憾。如果沒有剪紙,我不知道自己現在在哪里。我會一直堅持剪下去。”
徐寧說:“我感覺自己從小就在兩個空間穿行,一方面學習西洋樂器,聽西洋音樂;一方面又得到張掖民間藝術的滋養。”
對十二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采訪與書寫,讓我重新回到了民間文化的寬廣懷抱,即使走在都市的路上,那些遙遠的來自民間的聲音總會在不經意間響起,像是代興位在宣誦寶卷,眾人隨他接著福聲;像是董永虎彈著激越的三弦,唱著涼州賢孝,又像是許明堂挑著纖表演道情皮影,一群人唱著和聲,他們唱的是:
天有道下的是甘霖細雨,
地有道出的是五谷苗根。
朝有道出的是忠臣良將,
家有道出的是孝子賢孫。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